中醫偏方緩解寶寶5種暑邪病
《媽媽寶寶》
2009年8月13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baby.sina.com.cn/health/09/1308/0941143803.shtml
作者:山東省中醫院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張葆青
5種暑邪病 中醫輕松解
夏天是屬于孩子的燦爛時節,但是一到8月,便進入了又悶又濕又熱的三伏天。這種特殊的天氣潛伏著不少疾病危機,暑濕感冒、腹瀉、食欲差等也是這個時節孩子的常見癥狀,這些癥狀與其他季節的表現大不一樣,治療和護理也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悶熱的三伏天,為防止暑邪的侵襲,家長該注意些什么呢?
暑邪病的3個特點
夏至過后立秋之前,正是中醫所講的暑邪肆虐之時。暑邪的致病特點具有以下幾個方面:
1、暑邪性質炎熱,侵犯人體故可出現心煩、面赤等癥狀。
2、暑邪性升散,容易耗傷人體正氣并損傷津液,所以炎炎夏日,寶寶患病后往往伴有口渴、倦怠、乏力等癥狀。
3、暑邪多挾有濕邪,二者同時作用于人體,所以患兒除了有發熱、心煩、口渴等癥狀外,還會出現胸悶、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
謹防5種暑邪病
1、夏季熱
病癥解說
炎夏酷暑的季節,嬰幼兒常會有一種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疾病,中醫稱為夏季熱,又叫暑熱癥。臨床上,孩子除了發燒以外,還有多飲、多尿、少汗、汗閉等癥狀,最常見于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這是由于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功能差,加上發汗機能不健全,以致排汗不暢,散熱較慢,難以適應夏季的酷熱環境,造成發熱反復,并且每次都持久不退。
中醫認為暑為夏季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屬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出一系列的陽熱癥狀,如發熱、心煩、面赤等,所以“發燒”是夏季熱最常見的癥狀。體溫每天從清晨起逐步上升,中午持續,午后漸退,傍晚最低,入夜后又開始升高,每日體溫呈規則性變化,一直持續到夏季結束。在這期間如果寶寶沒有其他疾病,除了發熱及食欲不振、哭鬧等反應外,很少有其他不適癥狀。
專家支招
對于夏季熱的治療,基本上不需借助藥物,退燒藥僅是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寶寶少汗或無汗時,可以給孩子來個溫水浴,每天1~2次,促使皮膚血管擴張以幫助散熱。
西瓜自古以來就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消夏解暑良品,可人們大多是鮮食瓜瓤,瓜皮當廢物棄之。其實西瓜皮經過適當加工,利用價值很高。應選擇青皮種類的西瓜,將瓜洗凈,用刀將含有蠟質的青表皮切下,曬干后即為西瓜翠衣。西瓜翠衣性味甘涼,加入適量冰糖煎茶飲用,可治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中暑以及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煩咳不止等。
另外,這個季節還可選擇其他具有解毒、消暑、清熱、養胃、生津、止渴和利尿作用的食品,如冬瓜和綠豆湯、百合湯、酸梅湯等,也是不錯的消暑辦法。
積極預防
患有暑熱癥的孩子,由于次年夏季很有可能復發,因此在悶熱季節來臨之前,要鼓勵孩子適當地進行戶外活動,以提高對環境變化及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另外,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過緊,要穿柔軟、寬大吸汗的衣服,并且要勤洗澡,勤換衣服和尿布,保持皮膚清潔衛生。
2、苦夏
病癥解說
苦夏又稱“注夏”或“疰(zhù)夏”,是小兒獨發于夏季的季節性疾病,以全身疲困倦怠、身體瘦弱、飲食不思、大便失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
中醫認為引起苦夏的病因有兩方面:一為小兒體質嬌嫩、脾胃薄弱,不能耐受夏季暑濕之氣的熏蒸,導致脾胃失和;二為感受時令之氣,暑濕困阻于體內,致脾胃失和。
苦夏常見的有以下2種臨床表現:
1、濕困脾胃:癥見飲食不振、精神困乏、喜臥思睡、懶言少語、大便失調,或體內熱氣散不去而煩悶不安,小便黃赤,舌苔白膩或微黃膩等。治療原則為醒脾化濕。
2、脾胃虛弱:先天不足,脾胃素虛或疾病傷及機體正氣,失于調護。又逢夏季悶熱,暑邪和濕邪共同作用,脾失健運,均可致脾胃虛弱。癥見精神不振、身體瘦弱、不思飲食、口淡無味、肢軟無力、大便稀溏等。治療原則為健脾補氣,并且要注意化濕。
專家支招
1、荷葉粥:將鮮荷葉洗凈煎湯,再用荷葉湯同大米、冰糖煮粥。荷葉性味苦、澀,是清熱解暑的良藥。大米味甘而溫,配合冰糖調口味,三者結合,有健胃解暑的功效。
2、桑椹茶:桑椹性寒,味甘,為夏令佳果,有滋陰養液之功效?嘞恼怯捎谛盁醾幒囊海艜霈F煩躁不寧、口渴多飲,故小兒苦夏者,宜用桑椹煎水飲用,或取紫黑熟透的桑椹生吃。
3、番茄西瓜汁:番茄性涼,味酸甘而多汁,有清暑熱、生津液、解煩渴的作用。對于發熱煩渴、口干舌燥的孩子,可用番茄適量,洗凈切片,水煎代茶飲,熱飲或冷飲都可。也可用番茄汁同西瓜汁各半杯,混合后服下,或用番茄汁半杯,甘蔗汁一酒盅,混勻服用。
4、鮮蘆根茶:蘆根性寒,味甘,最能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當苦夏的孩子出現身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多飲時,可選用新鮮的蘆根水煎當茶飲用,既能清熱,又能除煩、止渴。
3、暑濕感冒
家長在做好防暑工作的同時,也該當心孩子感冒。千萬不要認為只有在冬天或季節更替時才會頻發感冒,夏季孩子也很容易得感冒,即暑濕感冒。暑濕感冒病程纏綿,大多需數日治療才能痊愈。治療這種感冒時,可以選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膠囊、香蘇正胃丸等;疾∑陂g,孩子的飲食一定要選清淡易消化的,如米粥、面條等,特別是荷葉粥。暑天感冒,表現為困倦乏力、頭重、不思飲食者,可用此粥代餐。
4、中暑
中暑發病急,但恢復也快,一般1~2天,甚至幾小時內癥狀即可消除。
中暑時重在祛除體內的暑濕,基本治療方法有祛暑清熱、解暑和中、祛暑利濕、清暑益氣等。常用的祛暑中成藥有十滴水、六一散、仁丹(又叫“人丹”)、廣東涼茶、午時茶,以及外用清涼油、風油精等。另外家長還應給孩子做好防暑工作,注意休息,不要讓孩子過于疲勞。
Tips:中暑和暑濕感冒都可見到暑中夾濕的現象,濕易傷脾,濕蒙清竅,所以二者常出現相同的癥狀,如腹脹、腹瀉、食欲不佳、惡心嘔吐、頭暈等,家長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但暑濕感冒屬感冒范疇,有明顯的感冒癥狀,如發熱、微惡寒、鼻塞、流涕(或咳嗽);中暑雖有發熱(比感冒發熱重),但沒有惡寒、鼻塞、流涕之類的感冒癥狀,這是與暑濕感冒的根本區別。
5、高熱驚厥
病癥解說
高熱驚厥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性疾患,兒童時期患病率為3%~4%,首次發作年齡于生后6個月至3歲之間,平均為18~22個月。男孩稍多于女孩,有一定的遺傳傾向。高熱驚厥一般發生在熱性疾病的初期,表現為體溫驟然升高(大多超過39℃),70%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其他伴發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菌痢等疾病。
隨著氣溫的上升,門診上小兒高熱驚厥的病例也開始明顯增多了。此類患兒發病之初一般都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現,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導致感染進一步加重,加之夏季氣候炎熱,患兒發病后不易散熱,體溫便會進一步升高而引起抽搐。
專家支招
當孩子夏季由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出現高熱時,父母所要做的當是對孩子進行必要的物理降溫,如松衣散熱、冷濕毛巾敷額、溫水擦浴,給孩子喂服解熱鎮痛藥后及時送往醫院,以免延誤治療。特別是既往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再次感染后極易再發抽搐,尤應引起重視。應在孩子發熱初期及時給予解熱降溫藥物,如小兒常用的泰諾林、美林等,并可配服口服中成藥羚羊角顆粒,以防止發生孩子驚厥。
另外,有一些小兒推拿可以緩解孩子的熱癥:
1、驚厥快要發作時,可以迅速按壓大敦穴。該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的那一側)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2、驚厥發作時,身體向前屈者,可掐委中穴(位于腘橫紋中點,即膝蓋里側中央);身向后仰者,掐膝眼穴(在髕骨即膝蓋骨兩側的凹陷處,內側的稱內膝眼,外側的稱外膝眼)。
3、牙關緊閉,神昏者掐合谷穴(拇指、食指張開,將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尖下壓處即為合谷)、人中穴(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雖然暑邪疾病癥狀多樣,但家長也不必談暑色變,只要遵循上述中醫調護的原則,孩子就可以平安過夏。
專家簡介:張葆青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山東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理事、山東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兒童癲癇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小兒腦癱康復學會理事、山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等。
從事中醫兒科醫、教、研工作20余年,對小兒神經精神心理疾病有較深入研究,擅長小兒多發性抽搐癥、注意力缺陷多動綜合癥、癲癇、兒童哮喘、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的診治。
◇ 相關文章 ◇
《媽媽寶寶》 《大河健康報》 山東網絡臺 《新華書目報》 《楚天金報》(湖北) 《親子》 《父母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