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治未病”更易見成效
《廣州日報》
2011年9月20日
文章出處: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9/20/content_1480030.htm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許華
●中醫認為,小兒陰陽生理平衡處于動態變化中,可塑性強,“治未病”比成人更易起效
●家長應適當學點小兒治未病的知識,平時在飲食起居方面多給孩子適當養護
●日常可選用捏脊、按揉足三里、揉板門等部位適當幫孩子推拿保健
咳嗽、發燒、拉肚子、胃口不好……醫院兒科這類小病號常年絡繹不絕。專家指出,其實大多數患兒都可以通過日常適當的飲食起居調理來解決問題。不過,由于父母缺乏相關常識,經常累得手忙腳亂,而孩子卻仍然小病不斷。專家提醒,小兒因生理、心理均處于不完善、不成熟的階段,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易出現“肺、脾常不足”、“腎常虛”,而且“心、肝常有余”的特點。而另一方面,小兒又具有“臟氣清靈,易于康復”的特點,可塑性強,“治未病”比成人更易起效。建議家長適當了解孩子的體質特點,并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給予適當的引導。若能自小堅持恰當的體質調理,不僅可使小兒身體壯實,而且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為其身心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寶寶小病不斷 父母手忙腳亂
不到3歲的小鈺自從去年上幼兒園后,不時咳嗽、發燒,或是拉肚子、胃口不好。“其實寶寶也沒什么大病,就是小病不斷。我們幾乎每個月都要往醫院跑,有時甚至一個月跑兩三趟。”為此,小鈺的爸爸媽媽被折騰得筋疲力盡。
“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許華教授告訴記者,開學至今半月余,每天像小鈺這類小病號絡繹不絕,其實大多數都是小病,完全可以通過日常適當的飲食起居調理來解決問題。但由于父母缺乏相關常識,經常累得手忙腳亂,而孩子卻仍然小病不斷。
小兒臟腑嬌嫩 養護不當易失衡
“中醫認為,小兒陰陽生理平衡處于動態變化中,有‘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的特點。”許華指出,小兒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種生理功能尚未完善,與成人有許多不同。古代兒科醫家歷來重視小兒的體質調護,并總結出小兒“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腎常虛”,而“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的生理特點。
“寶寶一咳嗽、發燒,家長都會擔心是不是體質太差啊?經常會打聽怎么給孩子進補。”許華解釋稱,人的體質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影響,確實有一定的個體特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均衡質、偏頗質。日常小病不斷的孩子多為偏頗質。而根據小兒具有上述“三不足、兩有余”的生理特點,偏頗質又分為肺脾質、脾腎質、心肝質、痰濕質等,臨床上,根據不同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及時對孩子進行健康干預,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小兒雖‘臟腑嬌嫩’,但同時又具有‘臟氣清靈,易于康復’的特點,可塑性強,其實‘治未病’比成人更易起效。”許華稱,可惜很多家長都缺乏相關知識,往往要等孩子出現明顯癥狀了,才急急忙忙地往醫院跑。
支招:飲食起居注重“治未病”
許華介紹,其實多數孩子最常患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兩類疾病,前者多因風寒外邪入侵口鼻、皮膚所致,后者多因喂養不當、飲食不潔不節所致。平時只要注意好以下幾方面,孩子的小病多可防患于未然:
飲食:食譜應廣泛,清淡兼營養
有些家長對孩子很放縱,想吃什么就給什么,什么時候吃、吃多少都無所謂。孩子吃時痛快,家長看著也開心,可過不了多久,肚子脹痛、咳嗽,甚至食滯引起內熱發燒等,反反復復。
對此,許華建議說,孩子的食譜雖應廣泛,但要清淡有營養,忌食過冷、過熱、過辛、過燥、過苦、過酸、過膩之品,只要選擇營養好、易消化、具有一定色香味的食物,并培養定時進餐的習慣,寶寶就會少生病。
起居:保暖講究背暖、頭涼、心胸涼
許華介紹,我國古代醫家萬全就曾針對兒童的體質特點,提出了不少恰當的建議。如,他認為“小兒始生,肌膚未全,不可暖衣,宜時見風日”,反對當時民間流傳的認為小兒不滿百日不可抱出屋外的觀點和小兒常衣著過暖的不良養護習慣。另外,由于小兒“心常有余”易于上蒸,所以在衣著方面,要求“要頭涼、心胸涼”,不可過于溫暖,而肺臟嬌嫩,氣虛不足,寒邪易從肺俞而入,所以萬全又強調“常令背暖,不可使露”,以防外邪的侵襲。
小貼士:日常“治未病”保健要點
1、食調:顧護脾胃均是重要環節
對于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無論是肺脾質還是脾腎質,顧護脾胃均是“治未病”的重要環節。建議平時飲食需清淡、易消化而富有營養,可以山藥(淮山)、五指毛桃、白扁豆、茯苓、猴頭菇、陳皮等煲湯,五谷類小米也是很好的養胃食品。
而對于反復呼吸道感染肺脾質偏陽虛的孩子,許華建議,可使用益氣健脾藥物進行食療,如黃芪、太子參等,平時避免過多進食寒涼食物,如綠豆、冷飲等。
2、小兒推拿:常捏脊按揉足三里
小兒推拿療法對孩子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外治療法,日常可選用捏脊、按揉足三里、揉板門等部位適當幫孩子做保健:
①捏脊
部位:大椎(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至長強(尾骨端與肛門之間)成一直線,左右旁開1厘米。
操作:兩手半握拳,兩食指抵于背脊上,再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將捏起的皮膚放松,恢復原狀。反復5次,第3次開始,每捏3把,提拿1把。完成后按揉背部半分鐘。
作用: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恢復臟腑功能。特別適用于肺脾質、氣虛質、陽虛質的孩子。
②揉板門
部位:大魚際,即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跟,伸開手掌時明顯突起的部位。
操作:以揉法為主,均勻協調揉手掌大魚際。1歲以下者1分鐘(約100次);1歲以上者2分鐘。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特別適合防治食積、腹脹、厭食等。
③按揉足三里
部位:膝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處。
操作:用雙手拇指分別按揉雙側足三里穴1分鐘(約100次)。
作用:健運脾胃,強身壯體,可用于各種體質。
專家簡介:許華 醫學博士、兒科主任、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
出處:http://online.gztcm.com.cn/online/InfoPage/DoctorIntro.aspx?id=4cc122d2-30f0-48bd-a952-36438b9fbb0a
全國中醫高等教育學會兒科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從事兒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0余年,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豐富臨床醫療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長期承擔本科生及七年制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工作,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
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兒血證、脾胃疾病、兒童保健與治未病,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小兒血液病及消化系統疾病,對小兒過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腎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營養性貧血、白血病、再障、各種原因的粒細胞減少等治療具有較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對小兒過敏性紫癜的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吸引了眾多區域外患者前來就診。
運用中醫藥治療小兒厭食、疳積、癲癇、生長發育遲緩、久咳、腹瀉、便秘、遺尿等疾病效果顯著。與外院合作開展嬰兒膽道閉鎖術后中醫治療、小兒白血病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干細胞移植術后中醫藥治療等研究,近年來開展了中醫兒童保健與治未病的研究,均取得一定進展。
◇ 相關文章 ◇
《半島都市報》 東陽新聞網 《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