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佝僂病
《搜狐母嬰》
2003年5月16日
文章出處: http://women.sohu.com/80/03/article209290380.shtml
醫學指導: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教授 馮冷英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簡稱為“佝僂病”。在嬰兒期較為常見,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佝僂病發病緩慢,不容易引起重視。佝僂病使小兒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瀉等疾病,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因此,必須積極防治。
我們人體內的維生素D,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內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而后在體內合成;外源性的來自食物,如魚、肝、蛋、乳類等含有維生素D3,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后,形成維生素D2。它們能促進小腸粘膜對鈣、磷的吸收,減少鈣、磷從尿中排出,并能促進骨樣組織成熟,使血中鈣、磷向骨質生長部位沉著形成新骨!
佝僂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線不足,又因冬季寒冷戶外活動較少,故易發生佝僂。涣硪粋原因是小兒喂養不當,食物中鈣、磷含量較少,或比例不當,也會影響鈣、磷的吸收。另外,單純用谷類食物喂養時,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與小腸中鈣、磷結合成為不溶解的植酸鈣,而影響鈣、磷吸收。此外,生長過快、早產、雙胞胎也易發生佝僂;慢性腹瀉、肝膽系統疾病、慢性腎臟病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及代謝;長期應用苯妥英鈉、魯米那等藥物,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和代謝,均可引起佝僂病!
小兒發病早期,常見癥狀為夜驚、睡眠不安、多汗,易煩躁!
病情較嚴重者,肌張力降低、關節松懈、腹部膨大,生長發育也受影響!
骨骼的改變,是佝僂病的主要表現。頭部早期只是顱骨軟化,7--8個月后出現方顱,囟門關閉晚。胸部可見肋串珠、雞胸或漏斗胸。腕部和踝部骨骼粗大,形成手鐲、腳鐲樣變化。另外,由于骨質軟化,可出現膝內翻(O形)或膝外翻(X形),即俗稱的圈圈腿。
佝僂病因缺乏維生素D所致,故應給予維生素D治療,一般只要注射1--2次即可,具體的劑量應由醫師決定。較輕的病例可口服維生素D,在注射維生素D時,可口服葡萄糖酸鈣。
除藥物治療外,最重要的是合理營養,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每天到戶外活動。另外,應注意衣服寬松,不要讓小兒過早、過久地坐與立,但可訓練其俯臥、抬頭、展胸與爬行等動作!
佝僂病的預防關鍵是抓早、抓小。從孕婦懷孕的中期,即應開始服用維生素D,小兒滿月后,即開始戶外活動,從每日15分鐘,逐漸增加至2小時以上;提倡母乳喂養,合理添加輔食。自小兒生后半月至2歲,每日口服維生素D 400~800國際單位。早產、雙胞胎、低體重兒、生長發育過快、慢性腹瀉或患肝膽疾病的小兒,可在冬春季節肌內注射維生素D 330萬國際單位!
需要注意的是,維生素D的耐受量和中毒量,個體間差異很大。因此,不要常規地、過量地給孩子服用魚肝油和鈣片,以防中毒。
◇ 相關文章 ◇
《大河健康報》 《京華時報》 《健康時報》 《大河報》(河南) 《東方今報》 小兒疾病防治300問 小兒疾病防治300問 《搜狐母嬰》 衛生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