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460例
《中華推拿療法雜志》
2004年第2期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師醫院 郭金鐸、尹劍
摘要
小兒腹瀉,又稱為“消化不良”,四季皆發,以夏季甚,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的消化道疾病。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呈水樣,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殘渣為特征。既往治療多以抗炎補液、糾正酸中毒、助消化藥物。但部分患兒治療時因口服藥物困難、嘔吐,或療效不明顯。
近年來,筆者采用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腹瀉460例,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460例,其中男248例,女212例;年齡2月至3歲;病程4至5個月;318例腹瀉患兒均經臨床治療無效由兒內科轉來,142例既往有推拿治療腹瀉史;治療前答辯常規化驗多為黃水稀便、或綠色泡沫樣便,鏡檢無異常、或有脂肪球(+~++);但所有病例均排除有膿球。
1.2 小兒推拿治療方法
(1)補脾土100~300次。
(2)補大腸100~200次。
(3)清小腸100~200次。
(4)順運內八卦:作順時針方向運轉50次左右。
(5)摩腹:作逆時針方向摩腹100~200次。
(6)按揉中脘(wǎn)30~50次。
(7)分推腹陰陽:10~20次。
(8)按揉足三里:兩側足三里穴上各按揉30~50次。
(9)推箕(jī)門:直推50~100次,只推左側適于水瀉嚴重者。
(10)推上七節骨100~150次。
(11)揉龜尾30~50次。
以上治療中,患兒可正常進食,也可停用藥物。每日做小兒推拿1~2次,可根據病情增加穴位。如嘔吐者可下推天柱骨穴(醫者右手食中指指面自上而下推頸椎正中區);有熱者可清天河水(醫者用右手食中指指面自患兒腕部正中直推向肘部),也可加“捏脊”保健穴,該穴位于C7~L5正中線兩旁旁開1.5寸處。醫者以雙手拇指食指相對而捏自下向上捏3~5遍。
2、小兒推拿療效觀察
2.1、治療標準
1)治愈:患兒一般情況好,每日1~2次成形便。
2)好轉:每日2~3次稀糊狀便。
3)無效:推拿6次后,腹瀉無改善。
2.2、小兒推拿治療結果
本組460例經推拿臨床治愈386例(83.9%),好轉66例(14.5%),無效8例(1.7%),總有效率為98.3%。其中推拿3次后臨床治愈116例,推拿4次后臨床治愈129例,推拿5次后臨床治愈178例,9次后臨床治愈29例,平均臨床治愈次數為4.5次。8例推拿治療無效者中,有4例患兒自小體質差、且水瀉嚴重,4例因其母患病用藥物治療致患兒轉為霉菌性腹瀉。本組腹瀉病例中伴有嘔吐31例,伴有低熱24例,均同時臨床治愈。
2.3、典型病例
梅XX,男,5個月,患兒自出生后便腹瀉不止,每日稀水樣便10多次,經多家醫院用中西藥物治療,腹瀉無好轉,經兒科門診轉來治療。檢查見患兒一般狀況好,大便常規檢驗為黃色稀水便。鏡檢無異常,經停用其它藥物,每日推拿2次,4次后好轉,9次后臨床治愈。
3、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腹瀉主要是因細菌和病毒感染。除此之外,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及消化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善。另一方面,其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胃腸道負擔相對較重。加之小兒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有些家長又缺乏育嬰知識,片面強調營養滋補。胃主納谷、脾主消谷,飽傷脾胃。因脾胃的負擔較重,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脾腎虛寒、驚嚇均可引起消化機能紊亂而致病。
小兒推拿療法通過手法對穴位的刺激,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推拿治療具有其方法簡單易行、療效顯著和無副作用之特點,深受病家歡迎,也易于推廣應用。
◇ 相關文章 ◇
《中國中醫藥報》 《信息時報》 徐州市中醫院 《民生報》(臺灣) 山東網絡臺 《大河健康報》 《生命時報》 《洛陽晚報》 《大河健康報》 《中國中醫藥報》 山東網絡臺 《健康時報》 《京華時報》 《健康時報》 《杭州日報》 小兒推拿網 《羊城晚報》 《遼西商報》 《遼西商報》 《大河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