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腹瀉172例
《中醫兒科雜志》
2009年3月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大連市兒童醫院中醫科 劉志新、鄭麗杰、孫小迪
【摘要】
1、目的:觀察小兒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
2、方法:對172例小兒腹瀉患兒辨證分型后進行小兒推拿治療。
3、結果:不同手法與選穴推拿治療小兒腹瀉治愈率為100%。
4、結論:小兒推拿療法治療小兒腹瀉療效好、見效快、無副作用、無痛苦,容易被小兒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腹瀉;推拿療法;辨證施治
小兒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以腹痛、腹瀉、嘔吐為主的急慢性胃腸功能紊亂綜合征。由于小兒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差,如暴飲暴食、飲食不潔容易引起腹瀉。
我們在臨床上對小兒腹瀉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推拿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中醫科就診的小兒腸炎患兒172例,其中男104例,女68例;1歲以內106例,1~2歲42例,2+~3歲24例;病程3 d以內54例,3 d至1月118例;春季發病者22例,夏季發病者38例,秋季發病者86例,冬季發病者26例。以上病例均經過大便常規檢查,其中脂肪球(+)108例,每高倍視野白細胞1~3個64例。
2、小兒推拿治療方法
2.1 辨證分型
2.1.1 寒濕瀉
因風寒之邪客于脾胃,運化失常,寒濕內阻,氣機不利。癥見大便稀薄,色淡夾泡沫,氣味稍臭,每日5~6次,腸鳴,伴鼻流清涕,咳嗽,咽癢,或惡風寒,舌淡,苔薄白。
2.1.2 濕熱瀉
濕熱之邪蘊結脾胃,傳化失司,下注大腸。癥見大便水樣或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日行10余次,氣味穢臭,納差食少,小便短黃,苔黃膩。
2.1.3 傷食瀉
乳食不節,損傷脾胃,食積中焦,健運失常。癥見大便稀爛夾乳片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每日7~8次,便前腹痛,不思乳食,腹脹拒按,舌淡紅,苔厚膩或黃垢。
2.1.4 脾虛瀉
主因脾胃虛弱,清揚不升,運化失職。癥見大便稀溏,食后即瀉,色淡不臭,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淡,邊有齒印,舌白,脈細。
2.1.5 脾腎陽虛瀉
因脾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煦。癥見大便清稀,久瀉不愈,完谷不化,伴脫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
2.2 選穴與手法
本病多為脾虛型泄瀉,故采用健脾和胃、利濕止瀉為基本治療方法。分手陰陽、補脾經、補大腸、運土入水、推三關、揉足三里、推上七節骨、捏脊。以上各穴各推3~5分鐘,每日1次。
寒濕瀉加按神闕穴3分鐘;濕熱瀉以清大腸、退六腑、清天河水為主;傷食瀉清大腸、揉中脘。嘔吐者加揉內關;久瀉不愈加補腎經、揉百會;易驚者平肝。
3、小兒推拿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自擬)
1)痊愈:經治療6天大便成形,其他癥狀消失,大便常規正常。
2)好轉:經治療6天,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明顯改善。
3)未愈:治療6天,大便性狀、次數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經治療6天,全部病例均痊愈,治愈率100%。各型痊愈治療次數統計見表1。
表1:各型痊愈治療次數統計(略)
4、病案舉例
患兒王某,男,10月,2008年3月2日就診。患兒1月前因多食而引起腹瀉,呈稀水樣便夾奶塊,每日10余次。大便常規脂肪球(+)。經口服思密達、胃蛋白酶等藥物治療,療效不明顯,故來診。舌質淡,苔白膩,指紋淡紅。中醫診斷為脾虛型腹瀉,給予小兒推拿治療,選穴分手陰陽、補脾經、補大腸、推三關、推上七節骨、捏脊、運土入水、揉足三里,每穴3~5 min,每日1次。經小兒推拿治療2次后,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性狀正常。1周后復查痊愈。
5、討論
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多為外感邪氣、內傷飲食和脾胃素虛。病位主要在脾和胃,故《景岳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如果飲食不潔、起居不適而致脾胃損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而引起泄瀉。
在小兒推拿治療中以調理脾胃為主,根據不同證型,隨癥加減。推補脾經、大腸經,揉足三里可健脾益氣澀腸止瀉;推三關、捏脊可溫陽補中;推上七節骨、揉龜尾可溫陽利濕止瀉;分手陰陽可調節陰陽平衡;運土入水可利尿止瀉;退六腑、清天河水以調節胃腸積滯;揉中脘健脾和胃、行滯消食。泄瀉日久必耗陽氣,故久瀉損及脾陽,治療中加揉腎俞穴、外勞宮穴以溫補脾胃;久瀉易引起睡眠不好,易驚醒,夜間哭鬧,加推平肝穴。
總之,運用中醫辨證推拿治療小兒腹瀉,可起到其他治療方法在短期內難以達到的效果,因此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 相關文章 ◇
《中國中醫藥報》 《信息時報》 徐州市中醫院 《民生報》(臺灣) 山東網絡臺 《大河健康報》 《生命時報》 《洛陽晚報》 《大河健康報》 《中國中醫藥報》 山東網絡臺 《健康時報》 《京華時報》 《健康時報》 《杭州日報》 小兒推拿網 《羊城晚報》 《遼西商報》 《遼西商報》 《大河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