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奇百怪的“神水” 五花八門的忽悠
《南方周末》
2010年9月10日
文章出處: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10-09/10/content_15773567.htm
受訪專家:《飲用純凈水水質標準》主要起草人、清華大學教授 王占生; 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食品工程學教授 李里特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研究員 鄂學禮;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鮮啟明
在專家、礦泉水企業的集體攻勢之下,原本普通的水,變成了“神水”。
弱堿性水之外,小分子團水、核磁共振水、太空水、雪山水、離子水、富氧水、活性水……這些千奇百怪,甚至號稱包治百病的“神水”背后都隱藏有一只只由專家、企業組成的無形推手。事實上,水能解渴,但不解決所謂的營養保健及治病等問題。
一樣的水,不一樣的“功能”
都是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構成的氫氧化合物,“水”卻被賦予了名目繁多的“功能”。“含人體所需多種離子態礦物質;pH值弱堿性;健康好水;讓你遠離亞健康”,這樣的宣傳語總能在市場中出售的各種瓶裝飲用水的包裝上找到。pH值主要衡量溶液酸堿程度。
目前,市場中常見的農夫山泉、娃哈哈之類的飲用水,部分產品已經將名稱改為“弱堿性的飲用天然水”或“弱堿性礦物質水”。阿爾山礦泉水廠方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稱,該廠生產的“阿爾山礦泉水水質呈天然弱堿性,對人體有獨特的平燥祛濕、平衡酸堿作用,阿爾山礦泉是天然的小分子水,水質呈天然弱堿性,對人體有獨特的平燥祛濕、平衡酸堿作用。”即便沒有直接在名稱中體現“弱堿性”,沒有標示出具體的pH值,其他眾多瓶裝飲用水在產品介紹或廣告中也都會強調其水的弱堿性。
除弱堿性水之外,小分子團水、核磁共振水、太空水、雪山水、離子水、富氧水、活性水也成為市場上的瓶裝礦泉水、純凈水企業極力打造的概念。
按照公開的說法,在外力作用下,水的物理、化學、結構等性質發生改變,與一般飲水相比對人體亞健康具備有益保健功效的水品,稱為功能水。這些憑肉眼無法分出好壞的瓶裝水,早被企業宣稱的“功能”之說分成三六九等。
與上世紀70年代前純凈水一枝獨秀相比,中國的瓶裝水市場分類越來越細。據《2008年飲用水市場行業研究報告》統計,近年來,桶裝水和瓶裝水逐漸打破了碳酸飲料的壟斷局面,以40.6%的比例高居水行業龍頭地位。
在企業擴大市場的營銷戰中,水已不再僅僅承載解渴的功能,開始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甚至成了治病的藥。
有意思的是,消費者似乎對這些高價的功能水甚有好感。一些受訪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雖然不明白科學依據,但是宣傳很好,而且價格很貴,應該是很好的產品。
誰在炒作?
《飲用純凈水水質標準》主要起草人、清華大學王占生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并“沒有功能水的提法,衛生部也不承認功能水,更沒批準過水有什么功能。目前大多數所謂的‘健康水’產品實驗數據不完備,都是企業夸大宣傳所致”。
以弱堿性水為例,公開報道顯示,2006年7月,農夫山泉連續在廣州、深圳、東莞三地發起“你家喝什么水,我來幫你測”的活動,對廣州市場上20個品牌水的酸堿度(pH值)進行公證檢測。最終,除法國依云、法國富維克、農夫山泉、椰樹四個品牌的產品呈弱堿性之外,其余的品牌全部呈現弱酸性。
巧合的是,次年頒布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新國標規定,生活飲用水的pH值范圍為6.5-8.5(偏堿性),同時強制性要求瓶裝飲用水必須在瓶貼上標示水源和pH值兩項內容。此后,弱堿性水大行其道。
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食品工程學教授李里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很多專家看起來好像懂得酸性、堿性體質,但其實根本不懂。國外很多沒有科學依據的猜想被利用,成為一些中國企業營銷的法寶。“有些水打上來pH值是堿性,就宣傳有保健功效,無限夸大。”據了解,至今被世界所承認的功能水僅有一種,即“電解離子水”里的堿性水,而其功效也并非那么“神”,只對改善便秘、痢疾有功效。“之前的很多假說都
是日本人提的,但到現在都沒有找到科學依據來證明。”李里特教授介紹。有關“小分子團水”的概念,無論肯定還是否定的依據都沒有,“咱們營銷很喜歡提概念,比如在井里灌瓶水,得找個理由啊,就拿外國人的說法。”去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團(旗下子公司經營“泉陽泉”系列長白山原產地礦泉水)董事長柏廣新向全國人大建議,禁止飲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劑。
這揭開了飲用水行業的一個“潛規則”———用食品添加劑增強水功能。負責回復上述建議案的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的鄂學禮研究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根據標準規定,飲用水按每人每天飲2000ml計算,而礦泉水則按“飲料”計算,即按每人每天飲500ml計算。因此礦泉水標準中有些指標的限值要高于飲用水。如氟化物,飲用水的限值為1mg/L,而礦泉水的限值定為1.5mg/L。眾所周知,長期飲用1.5mg/L的含氟水一定會出現問題。
功能水推手
在專門研究水質安全的鄂學禮看來,所謂的功能水的出現,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改革開放之前,人們以為水是白來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定義為“自來水”即可見一斑。改革開放后,精明的商家開始把水裝入瓶子里賣錢,那時,人們才意識到水是商品,也可以賺錢。幾乎同時,國外自來水因污染致病等問題開始被曝光天下。這包括自來水水源地污染導致流產多發、心臟先天性異常的孩子較多等。
水安全事故讓中國人開始對市政管網中的自來水安全心存憂慮。公開文獻顯示,因溶解于水中的鉛會導致幼兒智力低下、成人神經障礙、消化系統障礙、老年人腎臟障礙、失眠和癡呆,日本于1987年全面禁止自來水管道使用鉛管,凈水機在日本興起。“市場上適時出現了瓶裝水、飲水機、凈水機,甚至不少人認為在手中持一瓶礦泉水還是一種時尚,于是,商家開始拿水大做文章。”鄂學禮說。
在安全、健康的社會需求下,一些瓶裝水企業紛紛推出有補充營養元素、調節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的功能水,刮起一陣養生旋風。
為了“改進品質,增進口感,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瓶裝水企業也開始在礦泉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劑。康師傅廠方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電郵回復稱,該廠的礦物質水是“以城市供水為水源,是在純凈水的基礎上添加了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類食品添加劑,主要是氯化鉀與硫酸鎂”。
目前,新一輪的功能水概念正在風生水起。這包括弱堿性水、小分子團水、核磁共振水、太空水、雪山水等。
從500ml容量均價為10元的法國依云礦泉水,到高達138元的2008紀念版依云,到近日“福布斯旅行家”網站選出的世界上最貴瓶裝水,就像依云大中華區執行董事、香港人孫威強所宣稱的,“這樣的瓶裝水是一種概念,一種生活方式”。
正是這一飲用水需求的潮流,加上人們消費心理對其趨之若鶩,催生了象征時尚文化和生活品質的高端水,及被賦予營養、保健甚至醫療效果的功能水。
是否有效?
功能水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功效?目前,國內并沒有相關數據能證明“小分子團堿性水”功效。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研究水化學的鮮啟明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所謂的‘小分子活性水’、‘小分子水’都是人為炒作,都是企業為牟利所為。所謂大分子團水不易吸收,小分子水容易吸收更是缺乏科學依據。”
即便如此,把廣西巴馬等地區長壽村的奧秘歸結于水的與眾不同的報道屢見不鮮。鄂學禮、王占生均表示,重慶第三軍醫大學曾進行了弱堿性水對健康影響的動物實驗,“而且這個實驗不是做一代,要做兩代三代才能得出真正結論。至于用社會調查的方式來調查水的營養,也是調查不出來的。”中國地質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的教授祁士華認為,從滿足人的生理機能上考慮,補充水分是最基本的。至于營養元素,完全可以從食物里獲得足夠的補充。水里包含的元素是微量的,對人的影響也很難直接反映出來。
記者注意到,不少涉水產品在宣傳資料中提到,健康水、功能水標準并非毫無依據,而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關于健康水的七項國際標準,如PH值為堿性、小分子團等。但是,據鄂學禮介紹,世衛駐中國代表處原博雍于2008年6月就對媒體表示,他們從來沒有就飲用水水質提過類似標準,而他本人也從未找到世衛組織有關健康水的標準。“現在很多專家信口開河,自己說了怕人不信,就搬出世界衛生組織。就如一塊石頭,被人越說越神之后價格就節節攀升。”李里特說。
監管空白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目前,功能水的監管尚為空白。
鄂學禮告訴記者,無論新版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還是后來頒布的《飲用天然礦泉水》國標都沒有提及什么叫功能水,更無從談起哪個部門對其具體負責監管,所以,在功能水大行其道時曾讓衛生部門很是頭疼。
在功能水監管并無強制標準之下,2005年前后,一些涉及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企業紛紛以“離子水機”名義,宣稱其可制備離子水或堿性水,并大肆宣傳具有各種保健功能,這引起了衛生部的注意。2005年7月,衛生部發出《國家衛生部第10號公告》,稱“涉水產品不得宣稱任何保健功能”,對功能水行業進行了一番大洗牌,整個行業銷量下降三分之二。同樣,一些不規范的企業被迫退出了功能水的舞臺。
2009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飲用天然礦泉水》新國標顯示,除非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認可,否則標簽上不得聲稱有醫療作用等。不過,桶裝水、瓶裝水的功能宣揚并未停止。今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再次將矛頭對準堿性水。晚會主持人說,深圳出現一種水是按度數買的。一瓶一百度的水16.8元,一百度具有降低血壓,強烈補鈣,促進兒童發育等各種神奇功效。
究竟各種品牌的水是否有其廣告中宣傳的功能,8月,南方周末記者先后聯系了國內十幾家瓶裝飲用水公司,以期科學解釋。截至發稿時,只有康師傅、統一、雀巢、阿爾山對記者的問題有上述回復外,“5100西藏”和農夫山泉等廠方表示無法配合,景田百歲山、怡寶、娃哈哈、達能和屈臣氏等廠家則始終找不到或沒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予以回應。
◇ 相關文章 ◇
《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 《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