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癥狀
網易親子
2014年3月20日
文章出處:http://baby.163.com/14/0320/00/9NO5K8DC00362J19.html
絕大多數新生兒在生后2—5天開始出現黃疸,足月兒在10天—14天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致3周—4周消退,雖有黃疸,但一般情況好。生理性黃疸屬于正常生理現象,不需治療。
疾病概述
黃疸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
正常人血清膽紅素含量3.4~13.7μmol /L(0.2~0.8mg/dl),若超過25.7~34.2μmol/L(1.5~2.0mg/dl)即出現黃疸。但新生兒皮膚血管豐富,色澤紅潤,血清膽紅素含量達51.3~68.4μmol/L(3~4mg/dl)時肉眼才能辨出黃疸。年長兒或成人出現黃疸都是病理現象,新生兒則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凡新生兒黃疸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病理性黃疸:①黃疸出現過早:足月兒在生后24小時以內,早產兒在48小時以內出現黃疸;②黃疸程度較重:血清膽紅素超過同日齡正常兒平均值,或每日上升超過85.5μmol/L(5mg/dl);③黃疸持續時間過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早產兒超過3周),或黃疸退后復現者;④黃疸伴有其它臨床癥狀,或血清結合膽紅素大于25.7μmol/L(1.5mg/dl)。
病因病理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發生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
(一)膽紅素產生相對過多 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中生活,紅細胞數相對地較多,若出生時延遲結扎臍帶或助產人員有意從臍帶向新生兒擠血,則紅細胞數量更多。胎兒紅細胞壽命較短(70~100天),故產生膽紅素的量亦多。出生后開始用肺呼吸,血氧分壓升高,過多的紅細胞迅速破壞,使血中非結合膽紅素增加更多。成人每日生成膽紅素約65.0μmol/L(3.8mg/kg),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為145.4μmol/L(8.5mg/kg)相當于成人的2倍,因此新生兒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荷大于成人。
(二)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運送的能力不足 新生兒出生后的短暫階段,有輕重不等的酸中毒,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聯結的數量。早產兒血中白蛋白偏低,更使膽紅素的聯結運送延緩。
(三)肝細胞攝取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 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及Z蛋白(只有成人的5~20%),在生后第5日才逐漸合成。這兩種蛋白具有攝取非結合膽紅素,亦轉運至滑面內質網進行代謝的功能,由于Y、Z蛋白的合成不足,影響了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
(四)肝臟系統發育不成熟 新生兒肝臟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脫氫酶(UDPG脫氫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將非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以至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而發生黃疸。此類酶在生后1周左右才開始增多,早產兒更晚。
(五)腸肝循環增加 新生兒生后頭幾天,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因此隨膽汁進入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不能被還原為糞膽元;另方面新生兒腸道中有較多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為非結合膽紅素,后者被腸粘膜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至肝臟,這是新生兒腸一肝循環的特點。其結果是使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負擔增加,而致非結合膽紅素潴留血中。
臨床表現
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后2~3日出生,第4~6日最明顯,足月兒多在生后7~10日內消退,早產兒可延遲至第3~4周消退。
黃疸先見于面、頸,然后可遍及軀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黃色,鞏膜可有輕度黃染,但手心足底不黃。除黃疸外,小兒全身健康情況良好,不伴有其他臨床癥狀,大小便顏色正常。
化驗檢查
正常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最高約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達高峰,一般不超過171~205μmol/L(10~12mg/dl),早產兒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漸恢復。凡登白試驗呈間接反應。尿中膽紅素陰性,糞內膽色素增多。
預后預防
為了預防新生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孕母產前用藥要慎重,能不用的藥物盡量不用;分娩過程中嚴密監護,以免胎兒發生窒息和產傷;生后注意保持新生兒體溫,適當提早喂養。若已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除病因治療外,可應用光療、血漿或白蛋白等治療。
◇ 相關文章 ◇
《奉化日報》 《東陽日報》 小兒推拿網 《右江醫學》 《中國民間療法》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中國保健營養》 《浙江臨床醫學》 《中醫雜志》 《健康時報》 新浪親子 《母嬰世界》 《每日商報》 新浪育兒 網易育兒 寧夏健康網 新浪親子 新浪親子 新浪育兒 新浪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