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穴位推拿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臨床觀察
《浙江臨床醫學》
2008年第10期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浙江省中醫院 江海淵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 經絡穴位按摩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若黃疸出現早,并日漸加深或兼有其他癥狀者,則為病理性黃疸,嚴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延遲喂養、胎糞排出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黃疸,因此早期干預治療十分重要。
作者對2007年6月至12月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兒進行經絡穴位推拿,以觀察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0例新生兒中男64例,女56例;胎齡37~42周,出生體重2450~4230g,出生時Apgar評分8~10分。按出生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經絡穴位推拿組、A組)和對照組(B組),兩組性別、體重、胎齡各項指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新生兒在生后第1天開始進行經絡穴位推拿,每日由經過陪訓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2次/天。
(1)推拿應在哺乳前30分鐘或哺乳后60分鐘,室溫控制在26~28℃。
(2)要求手法輕柔,定位準確,力度合適。
(3)經絡推拿手法:補脾經、清肝經、清大腸、揉腹各200次。
補脾經:位于拇指末節羅紋面,順時針方向旋推;清肝經:位于食指末節羅紋面,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清大腸:位于食指橈側緣,自食指端至虎口呈一直線,由虎口向食指端直推;揉腹:順時針繞臍周按揉腹部。
若大便干,則補脾經減少,清肝經增加,清大腸增加。若大便爛,則補脾經增加,清肝經減少,補大腸增加(清大腸反向操作即為補大腸),并逆時針揉腹。出院后由經過培訓的家屬繼續操作,護士遠期隨訪,觀察和記錄,B組不做任何按摩。
1.3 觀察指標
使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JH20-1經皮黃疸儀,每天上午由專人負責測定,測定時取新生兒前額正中,眉上方1cm處為測定點,連測3次,取平均值[經皮測膽紅素(TCB)讀數與血清膽紅素(SB)濃度呈密切正相關,TCB與SB之間有良好的相關關系][1]。同時觀察新生兒開始排胎便時間、排便次數、排黃便時間。并與未做經絡穴位按摩的B組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
2、結果
A組TCB值、胎便排空時間、每日排便次數與B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排便情況比較(略)
表2 兩組新生兒出生6d內經皮測黃疸指數比較(略)
3、討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一種臨床現象,由于膽紅素產生過多,肝臟攝取或結合膽紅素功能低下,膽汁排泄障礙,腸肝循環增加等多種因素所致。中醫稱之為“胎黃”,“胎疸”,臨床上以“陽黃”多見,由于孕母素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或因小兒稟賦不足,脈絡阻滯,或濕熱蘊結肝經日久,氣血郁阻,脾運不健,以致蘊生黃疸[2]。如《張氏醫通·黃疸》說:“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瘀血阻滯也。”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遍布全身[3]。通過對新生兒進行補脾經、清肝經、清大腸、揉腹的經絡穴位推拿,刺激機體表面的感受器,滋陰清熱、消除積滯。通過兩組新生兒的比較,可見A組的新生兒皮測黃疸指數明顯低于B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
結果說明,經絡穴位推拿可顯著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促進新生兒排出胎便,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盡早地讓新生兒接受經絡穴位推拿,能使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時間明顯縮短,對新生兒腹脹,大便不解等問題也有很好的作用。
同時,經絡穴位推拿能促進新生兒免疫系統的發育,使新生兒防病能力增加。
【參考文獻】
1 辛建梅,趙曉艷,秦仲達. 經皮測膽紅素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分析.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25(53):83.
2 汪受傳主編. 中醫兒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37;239.
3 孫秋華,沈勤,主編. 中醫護理健康教育.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7.
◇ 相關文章 ◇
《奉化日報》 《東陽日報》 小兒推拿網 《右江醫學》 《中國民間療法》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 《中國保健營養》 《中醫雜志》 《健康時報》 新浪親子 《母嬰世界》 網易親子 《每日商報》 新浪育兒 網易育兒 寧夏健康網 新浪親子 新浪親子 新浪育兒 新浪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