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編輯視線:過度醫療,當今醫學之痛
《人民日報》
2010年11月30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3351568.html
一位醫學專家,看病不問診,埋頭開“大處方”,甚至自己給患者備好拿藥的塑料袋;另一位醫學專家兼院領導,違反本院宣傳櫥窗里介紹的醫學常識,頻繁給患者開檢查單,患者難以承受拒絕頻繁檢查后,“指標”立馬出“問題”,櫥窗里的宣傳材料也被莫名其妙地更換,到其它大醫院檢查卻發現指標正常……看到本期讀者來信披露的就醫親歷,我不僅感到震驚,而且感到心痛,真不知在醫院這一救死扶傷的圣潔之地,還有多少令人拍案驚奇、痛心疾首的事情發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許多醫生包括一些醫學專家,成了開“大處方”的機器,甚至充當過度醫療的操縱者?
醫學是干什么用的?簡言之是救死扶傷,醫治病痛,維護、促進生命健康的。人作為一種生命體,抗拒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在生老病死中,人唯一可以有所作為的就是治病。而治病救人這一神圣使命是由醫生、護士等醫務人員來承擔的。正所謂“醫者仁術”。難怪我國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為醫學生誓言的開頭語。的確,因職務而可直接對人的健康、生命的掌控,無人可與醫生比肩。
治病治病,顧名思義有病才治,且應對癥下藥。可目前我國的醫療市場日益突顯之怪現狀是:小病大治,大病貴治,無病哪怕制造疾病也要治。沒完沒了的檢查,越開越貴的藥方,泛濫成災的抗生素使用,操控無度的輸液與住院及手術治療,使醫院更像藥品與醫療器械的大賣場,醫生則成了醫藥產品的推銷員,醫患關系也從原來的共同體變成了“對抗體”,你受益我吃虧,你得意我難受。醫學、醫療的目標從治病救人向治病(查病甚至造病)賺錢的角色轉變,需要拯救、治療、幫助的患者成了牟利的工具,醫生與患者的交流越來越少,給患者開藥、開化驗單越來越多,醫療儀器代替醫生成了醫療市場的“主角”。
這種異化帶給患者、帶給醫務工作者、帶給社會的又是什么?患者的醫療負擔日益沉重難以承受,醫療領域的貪腐之風愈演愈烈,社保資源的浪費越來越大,國民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僅以抗生素的濫用為例,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人均年消費抗生素138克左右,而美國僅為13克。2006—2007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菌藥物年使用率高達74%,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這一比率僅為22%—25%。我國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達70%,其中外科患者幾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達97%。約80%以上屬于濫用抗生素,每年有8萬人因此死亡。一群家長守著那些腦門上扎針輸液的孩子們,幾乎成為我國兒童醫院或兒科門診的獨特景觀。
看病貴只不過是表象,它折射出的是現行醫療體制的種種弊端。當醫生最關注的不是患者的病患而是“公費還是自費”、“帶了多少錢”,當醫學專家專注的不是如何用自己醫術治病救人而是如何多開“大處方”賺回扣,醫學也就喪失了其“仁術”的核心而淪落為“錢術”了。
所以,醫療改革勢在必行。如何保證基本醫療的公益性及醫療衛生保障機制的普惠性,如何重塑醫院的圣潔及醫生的尊嚴,如何維護患者的尊嚴與權益,如何讓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醫改的制度設計者和執行者必須細致考慮、審慎解決的問題。因為,醫學的直接對象是生命與健康,而生命只有一次。
◇ 相關文章 ◇
中華慈善新聞網 中華慈善新聞網 《上海青年報》 《大眾衛生報》 《當代健康報》 搜狐母嬰 《楚天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