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你怎么辦,厭食的“小豆芽”
《現代快報》(江蘇)
2010年7月5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kb.dsqq.cn/html/2010-07/05/content_20246.htm
專家指導:全國名中醫、江蘇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汪受傳
當越來越多的“小胖墩”成為社會關注對象的同時,兒童厭食現象也逐漸引起大家重視,不思飲食、身材瘦小的豆芽兒童成為父母的“心病”。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研究所所長,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兒科學學科帶頭人汪受傳教授曾做過一項針對300名兒童厭食的病因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0%以上的小兒厭食與飲食不節、喂養不當密切相關。專家同時指出,要預防兒童厭食發生,家長應該從添加輔食階段就有所準備。
兒童厭食從喂養上找原因
在兒科門診,有個1歲半孩子體重只有18斤,家長反映寶寶既不好好吃輔食,也不想喝配方奶,只對五花八門的零食感興趣。汪教授仔細了解情況后認為,這個寶寶之所以厭食,是由于輔食添加品種單一、添加時間較晚,而家長在喂養過程中又縱其所好,所以孩子漸漸表現得越來越不愛吃飯,只鐘情于零食。
“除了飲食不節、喂養不當外,造成兒童厭食還有其他原因”,汪受傳教授介紹,有的孩子以前肯吃飯,生了一場病,譬如肺炎住院或腹瀉之后就不愿好好吃飯了,中醫稱之為“他病傷脾”,而生病期間服用的一些藥物也會影響孩子的脾胃功能,表現為不吃飯、肚子脹疼、拉稀。還有一部分孩子先天不足,出生以后一直外表瘦小,內臟脾胃功能比正常孩子差,發生厭食的幾率增加。
汪教授指出,天氣變化也是厭食發生的一個原因,每年6月份開始是厭食就診的高峰期,由于天氣悶熱潮濕,就診的小朋友舌苔厚膩,而濕熱影響脾胃功能,小孩食欲下降,有時候不吃飯也感覺肚子是飽的。此外精神因素引發的厭食不能忽略,門診有個三歲的寶寶不想吃飯來看病,這個寶寶由外地的爺爺奶奶帶大,直到三歲上幼兒園才回南京,孩子離開了長期生活在一起的長輩,一直表現得悶悶不樂,不愿吃飯,這就是中醫說的情志失調,思傷脾。
一歲以內培養愛吃好習慣
無論何種喂養方式,從4個月就要為寶寶添加輔食,開始逐漸培養孩子“愛吃”的好習慣。汪受傳教授說,孩子對食物的敏感期是在6至7個月,這個階段愿意接受新食物,中醫認為,食物消化吸收取決于脾胃,脾胃功能是需要鍛煉的,如果一直吃奶,不加輔食,孩子的消化功能也跟不上正常添加輔食的寶寶,自然表現為不愛吃。不少孩子三四歲了還要家長喂飯,就是錯過了這個關鍵期。
另外,專家提醒,添加輔食時,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即輔食品種從單一到多樣,一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隔幾天之后再添加另一種。質地由稀到稠,首先開始給寶寶選擇質地細膩的輔食,有利于讓寶寶學會吞咽,逐漸增加輔食的粘稠度,從而適應寶寶胃腸道的發育;輔食添加量由少到多,輔食制作由細到粗,開始添加輔食時,為了防止寶寶發生吞咽困難或其他問題,應選擇顆粒細膩的輔食,隨著寶寶咀嚼能力的完善,逐漸增加較大顆粒的輔食。
另外,給孩子的進餐時間也應該有所限制,正常應規定在30分鐘以內,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吃飯的時間不能太長。
中醫治療貴在調理小兒脾胃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食欲不振,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本病以1~6歲小兒多見。如果厭食持續時間較長,就會影響小兒身高、體重的正常增長,稱為厭食癥。西醫認為厭食的孩子體內缺少微量元素鋅,但有些小兒厭食不是補鋅能夠解決的。中醫則認為,脾健不在補,而貴在運,要想脾胃功能正常,增強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才是關鍵。因此,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認為五臟六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為厭食,癥狀體征不同,證型不同,用藥也不同。中藥起到的是調理脾胃、扶助運化的作用,同時還應與飲食調理相結合,幫助孩子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專家簡介:汪受傳 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研究所所長,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兒科學學科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長期從事中醫兒科工作,擅長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脾胃疾病和疑難雜癥,對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肺炎、厭食、泄瀉、疳證、癲癇等疾病的治療有專長,善于根據不同患兒的情況,靈活地應用中藥湯劑、中成藥、自制糖漿劑等多種劑型藥物治療兒科各種疾病,并進行過多項相關科研,有豐富臨床經驗。
◇ 相關文章 ◇
《南國都市報》 《南方都市報》 興安縣衛計局 《大眾衛生報》 《南方都市報》 《為了孩子》 《羊城晚報》 《健康時報》 《生命時報》 《大眾衛生報》 東方衛視 小兒推拿網 《羊城晚報》 《北京科技報》 《衛生與生活》 《中國中醫藥報》 《楚天金報》 《溫州晚報》 《北京科技報》 《溫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