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105例
《中醫兒科雜志》
2006年第5期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新疆伊犁州奎屯醫院 王麗; 新疆伊犁州奎屯醫院鐵路分院 王琳
【摘要】
1、目的:觀察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
2、方法:選取基本穴對符合診斷標準的105例患兒進行推拿治療,并根據臨床辨證分型加減。每天1次,3天為1個療程。
3、結果:痊愈90例,占85.7%;顯效10例,占9.5%;有效3例,占2.9%;無效2例,占1.9%。總有效率為98.1%。
4、結論: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顯著,并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值得推廣。
【關鍵詞】輪狀病毒腸炎;小兒推拿;小兒
腹瀉是嬰幼兒常見病、多發病,四季均可發生,尤以秋季為主,其中以輪狀病毒感染最為多見。筆者自2000至2005年,運用小兒推拿手法治療輪狀病毒腸炎取得較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05例病例均來自門診。其中男性55例,女性50例;年齡4月--3歲,1歲以內占70%。
1.2 臨床表現
主要為腹瀉,每天4至10余次。其中伴有嘔吐者53例,伴有發熱者30例,伴有腹痛者20例;病程60天以上者9例,30—59天者15例,10—29天者30例,9天以內者51例。
1.3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兒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泄瀉的診斷依據及證候分類標準,并采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的輪狀病毒檢測試劑盒(ELISA法),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對腹瀉患者大便進行檢測,結果均為陽性。
1.4 臨床分型
根據患兒全身情況、大便顏色、質地、氣味及舌苔、指紋(3歲以內)不同,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將本病分為以下三型。
1)寒濕瀉:大便色綠、質稀薄、腥臭味;舌質淡紅、苔薄白、指紋色淡紅或淡青(或隱或現),53例。
2)濕熱瀉:大便色黃、質稀薄、急迫暴注、臭味重;舌質紅、苔黃膩、指紋色紅或紫,40例。
3)傷食瀉:腹脹、腹痛、瀉前哭鬧、瀉后痛減;大便黃白相間、質地不均勻如蛋花樣、呈酸腐臭味;舌質淡紅、苔厚濁或黃膩、指紋色青紫,12例。
2、小兒推拿治療方法
基本穴:脾經、大腸、七節骨、龜尾、摩腹、捏脊。
辨證加減:
1)風寒瀉,加:推三關、揉外勞宮、足三里。
2)濕熱瀉,加:清肝經、退六腑。
3)傷食瀉,加:推四橫紋、分腹陰陽、揉板門。
4)嘔吐者,加:橫紋推向板門、運內八卦。
5)發熱者,加:清天河水、揉合谷、拿肩井。
6)腹痛者,加:拿肚角、揉足三里。
每天1次,3天為1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根據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小兒泄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經治3天,大便次數及性狀完全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
2)顯效:經治3天,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減輕,異常理化指標明顯改善。
3)有效:經治3天,大便次數減少至治療前的1/2,性狀好轉,全身癥狀減輕,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
4)無效:經治3天,大便次數及性狀均未改善,甚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
痊愈90例,占85.7%;顯效10例,占9.5%;有效3例,占2.9%;無效2例,占1.9%。總有效率98.1%。
4、典型病例
患兒劉某,女,5個月,因腹瀉半月余就診。患兒半月前受涼后開始腹瀉,質稀,呈水樣,偶夾蛋花樣物,每日5--10次不等,曾就診兩家醫院均診斷為“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靜脈滴注“先鋒必”和“病毒唑注射液”(具體劑量不詳),療效不佳。后轉入我院就診。患兒精神尚可,無嚴重脫水征象。
診斷為“小兒輪狀病毒腸炎”,中醫辨證為寒濕瀉。給予補脾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揉外勞宮200次,推上三關200次,揉二馬200次,逆時針摩腹3分鐘,揉龜尾200次,捏脊5遍,停服一切藥物。經小兒推拿治療1個療程后,大便轉稠,每日3--4次,檢測輪狀病毒轉陰。又鞏固治療1個療程后,患兒一切正常,痊愈。
5、討論
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此外尚可經呼吸道、生活密切接觸傳播。病毒選擇性侵襲、破壞近端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導致小腸吸收功能降低,水和電解質分泌增多。故輪狀病毒腸炎引起的不是腸道的分泌功能障礙,而是腸道的吸收功能障礙。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外邪感染或內傷乳食而發病,病變臟腑在脾胃,病理因素為濕滯,病機屬性分虛實,病情演變重陰陽〔1〕。
筆者運用推拿手法治療嬰幼兒泄瀉,在臨床實踐中精選了一組基本穴位用于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根據證型不同,隨時調整推拿手法和配穴。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補脾經能健脾胃,清脾經則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清大腸則能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逆時針緩慢摩腹能溫中止瀉、澀腸固脫,順時針摩腹則能健脾助運、清泄濕熱;揉龜尾、上推七節骨能調理大腸、固澀止瀉;捏脊可調陰陽、和氣血、理臟腑、培元氣,以扶正祛邪。以上治療既有對因治療,又有對癥治療。
小兒推拿手法能治愈輪狀病毒腸炎,說明該組手法對腸道的吸收、消化道受損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與修復,以及對消化道病原菌的清除有一定的作用,同時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汪受傳 《中醫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684.
◇ 相關文章 ◇
《大眾衛生報》 《大河健康報》 《京華時報》 《健康時報》 《當代健康報》 《南方都市報》 《衛生與生活報》 《中國民間療法》 《新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