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營養計劃進退失據 學生奶十年死結仍未解
《南方周末》
2010年3月17日
文章出處:http://www.infzm.com/content/42709
學生奶計劃十年之癢的推廣困局,只是中國龐大的國民營養計劃境遇的縮影,它的波折與尷尬,寫照著這些國家計劃進退失據的集體心情。
十年之癢,最后一博
曾以為會成燎原之勢的國家學生奶推廣計劃,演至如今僅是星星火點。
2009年底,一份由權威專家完成的《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運行模式與扶植政策調研總報告》披露,截止到2008年,在約2億的在校中小學生中,學生奶供應僅占1.7%,盡管2009年稍有增長,但比起最初30%的宏偉目標,仍相去甚遠。
十年之癢的當口,本屆全國兩會也再無學生奶行業的呼告,成為眾多“被消失”的民生議題之一。而局中人的不平之忿,卻心頭難卻,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對42家國家定點生產企業逐一電話詢問,5家奶企從沒生產或已明確停止供應學生奶,剩余三十余家均表達出失望和不知所措,甚至有企業表示,做學生奶是“賣海洛因的風險,拿咸菜的利潤”。
“價格太低,風險太大,政府支持太弱。”已停止供應的湖北宜昌喜旺乳品有限公司銷售人員如是抱怨。即便廣東,這個一度運作較好的試點省份,企業也處于進退維谷的處境,廣州燕塘奶業決心控制學生奶供應規模,去年就曾試圖中斷對廣東省政府幼兒園的學生奶供應。
最近的“發難”發生于2009年7月,一直被視為推廣榜樣的上海市教委突然聯合其他部門發出通知,取消學生奶收費,此舉一出,學生奶計劃再蒙陰影。
之后,國務院參事任玉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新時、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顧方舟等8位專家聯合上書國務院,呼吁出臺有關學生飲用奶扶持政策與法規,稱“由于種種原因這個計劃未能很好實施”,掀起拯救學生奶計劃的最后一博。
至此,這一肇始于2000年,由農業部牽頭,教育部、衛生部、質監局等七部委聯合推行的國家學生奶計劃,歷經十年起伏后,正重蹈中國大部分公眾營養計劃的慘淡命運。
十年間,計劃亦波折不斷:SARS肆虐致使供應出現中斷;遼寧海城豆奶中毒事件令人擔憂安全風險,少數學生因“乳醣不耐”而引發的飲奶不適癥則被敏感地指為質量存憂。
被寄予“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國民夢想的雄心計劃,如今已演變為各方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企業興味索然,國家奶協調小組不滿意,而相關部門互相推諉。
存廢成疑,癥結何在?
而檢討學生奶計劃的存廢必要和推廣癥結,在兩會會場意外沉默的同時,卻在行業內此起彼伏。
湖北省學生奶辦公室胡主任對于1.7%覆蓋率反應干脆:“行政的推動完全沒有必要,這與社會現實情況難以吻合,城市的孩子喝奶不成問題,但是最困難的需要的地方,又推廣不了。”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漱蘭亦同樣認為,“不正視我國乳品消費方面的城鄉鴻溝,學生奶計劃不可能實現初衷。”她認為學生奶的覆蓋范圍應與時俱進地從城市向農村貧困地區調整,“于強壯民族的目標而言,如果學生奶沒送到最需要的地方,那推行的實際意義就不大。”
中國乳業協會理事陳渝則覺得問題遠非如此簡單:“如果是政府推動,政府花錢,肯定可以把奶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現在是靠政府引導,消費者埋單,那農村貧困地區怎么喝得起奶?”
自學生奶計劃推出以來,操作模式基本可概括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國務院雖曾以文件方式明確提出給予學生奶扶持政策,要求加大推廣力度和覆蓋范圍。但迄今為止,除了近兩年新疆、陜西等少部分地區給予了撥款支持,大部分地區并沒有及時的財政補貼。以廣東省為例,僅是項目實施初期政府以每袋0.3元的價格補貼了一年多,便再無后續。
程漱蘭直言:“按照發達國家的施政原則,但凡提出一項政策,必須配套以政策基金。也就是說,誰請客誰付費。既然是國家計劃,在沒有明確相應的政策基金的時候推出,起碼是不慎重的。”
與指責政府補貼不到位不同,乳業專家丁一棉則認為推廣的瓶頸更在于主管部門。他認為,即便政府補貼不足,學生奶企業仍有可能實現薄利多銷。
事實上,南方周末記者的調查也顯示,即便排除資金補貼,學生奶計劃在推廣企業品牌形象、培養潛在消費者方面的作用,還是為企業看重,而企業積極性受挫主要在于推廣困難。“地方政府和學校根本不推進不支持,還不是怕出事,誰都不想去管。”天津市子母乳品企業的負責人稱,盡管他們早已取得了定點資格,但從未生產學生奶。丁一棉認為,“應該由教育部門來主導,而不是農業部門,農業部門應該做好的是奶源的安全供應。”“本來是好事,幾個部門,層層下來,就黃了,這是個體制性問題。”四川省乳品協會會長魏榮祿回憶當初推行時,大家把學生奶計劃當成唐僧肉,忙著爭奪,沒什么真心來做的,“四川剛搞時候,婦聯來抓,委托公司來操辦,后來沒搞好,省農業廳來接手,再后來畜牧食品局在管,而現在所謂的管,也是流于形式。”
國民營養計劃,魔咒待解?
學生奶計劃只是中國龐大的國民營養計劃中的一支,它的波折與尷尬,寫照著這些國家計劃的集體心情。
在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看來,現在幾乎所有的營養計劃境地都一樣尷尬,上上下下都不買賬,推動的人往往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996年實行的國家大豆行動計劃已經不了了之;2001年啟動的營養餐計劃同樣進程不彰;2000年啟動強化面粉試驗工作,至今參與推行企業甚寡;2004年啟動的鐵強化醬油計劃至今不見有官方發布覆蓋數字……
中國自1990年代初啟動全國性營養計劃,最初是為減少由于微量元素缺乏而導致的疾病,1998年國家發布《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后,“治病”變成了“營養干預”。
近二十年來,中國走了一條進退失據的營養改善之路,學生奶計劃亦只是縮影之一。
在于小冬看來,“這根本不是錢的事!少修幾公里鐵路,少做幾個面子工程就足以提供全國的營養需求。要知道,添加微量營養素,每天2分錢都不到!”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不夠重視,推廣力量不強,“逼”的不夠。
作為全民營養計劃的推動機構,于小冬和其所在的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多次打報告上書國務院,但結果“永遠是在研究”。于曾在國外考察,印象最深的是智利總統府,在一棟簡陋的兩層樓里,用的還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窗式空調,可政府卻每年無償為全國的老年人和兒童提供所需營養食品。
中國乳業協會理事陳渝認為整個運行機制都存在問題:“包括教育不是素質教育,學校老師家長關心的是分數。就地方政府來說,現在修個標志性建筑、公路,政績馬上就出來。但是國民身體變好了,沒人能看得出來,而且一出事,政績為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原副所長翟鳳英依然記得1990年代初期老一輩營養學家聚在一起為中國的營養計劃出謀劃策的情形。
她認為最大的困難就是政策支持不到位,政策不能延續,甚至一些計劃都沒有配套的政策出臺,致使執行過程中問題多多。
她強烈呼吁要建立營養法,“就是因為沒有法律保障,多數營養計劃無果而終,大家都覺得這個事可以推一推,放一放。”
但一個反例是,加碘鹽依靠法令成功推行,現在卻又陷入補碘過量的爭議,由是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副主任吳秀林覺得,營養立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中國地域廣闊,經濟水平差異很大,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依靠立法,很容易造成一刀切的局面。”他認為,首要還是認識問題,國家一直缺乏營養計劃宣傳與教育。
而諸如大豆計劃、學生奶計劃等維系行業利益的計劃,他堅持認為政府也不應干預過多,更應該做的是制定游戲規則,制定好規范標準,市場自由運作。
◇ 相關文章 ◇
《中國中醫藥報》 《京華時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 《健康時報》 《南方周末》 《新民晚報》 《媽咪寶貝》 《當代健康報》 《大眾日報》 中國消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