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喂太撐傷了孩子脾胃
《南國都市報》
2017年8月17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來源:http://ngdsb.hinews.cn/html/2017-08/17/content_22_1.htm
醫學指導:海南省婦幼保健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劉英蓮
“我真的吃飽了,不吃啦!”“你跑慢點兒,再吃最后一口!”8月11日傍晚,在海口市龍昆南路某小區,4歲的彤彤一邊跑一邊把頭搖成了撥浪鼓,媽媽則端著飯碗氣喘吁吁地跟著后面追,這是母子倆幾乎每天都要上演的一場“喂食追逐戰”。
滿屋子追著喂,求著孩子吃,一頓飯竟要吃上幾個小時……一提到孩子吃飯,不少父母都有道不完的辛酸史,唯恐孩子餓了肚子。海南省婦幼保健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劉英蓮卻提醒,孩子的身體有自我調節能力,追著喂只能適得其反,傷了脾胃。
能吃未必就是福 小心孩子吃撐了
張女士和丈夫的個頭都不高,自從女兒薇薇出生后,便一心想著要給孩子加強營養改善“基因”。從兩勺飯、三勺飯,到如今滿滿一大碗飯,張女士悄悄給5歲的女兒增添著飯量,菜式越來越豐富,蔬菜魚肉更是每餐必備,可她卻發現薇薇越來越不愛吃飯了。“現在每次吃飯都要滿屋子追著她跑,一碗飯能吃2個小時。”為了哄女兒能好好吃飯,張女士可謂是招數盡出,一邊放動畫片一邊吃飯,或是吃一口喂一口牛奶,可每次還剩最后幾口時,女兒都會把飯給吐出來,無論大人怎么哄都不肯再吃。
“媽媽,我真的吃飽了!”11日中午,吃了一大碗米飯和蔬菜后,薇薇擺擺手不愿再吃,可張女士依舊不肯罷休,哄著女兒再吃最后一口。“小孩子的胃慢慢就長開了,吃得多了營養才跟得上。”張女士嘆了嘆氣,直言女兒的個頭小,就是因為吃飯吃太少了。
與張女士一家恰恰相反的是,海口市民李柏的兒子今年7歲,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小饞貓”,從小到大沒為吃飯發過愁。“一餐能吃2碗飯,還特別喜歡吃肉,尤其是炸排骨這類高熱量的菜。”雖然孩子的好食欲讓李柏頗為省心,可他卻發現孩子口中老有異味,肚子總是脹脹的,拉出來的便便也又臭又干。前段時間,李柏和妻子抽空帶著兒子去了醫院,才知道孩子這是消化不良傷了脾胃,導致積食生內熱。
飲食不節易積食 危害不只是影響食欲
“孩子吃得越多,家長越高興,可如果肚子已經飽了或不喜歡吃,吃飯就不再是享受。況且,吃進去的東西只有消化吸收了才能成為營養,不然吃再多都是垃圾。”劉英蓮說,孩子的身體有自我調節能力,脾胃功能減弱、胃口不好,其實是機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追著喂只能適得其反,容易傷了脾胃。
中醫古籍《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就是說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這也是脾胃病的常見病因。對于兒童來說,身體各器官尚在發育階段,且容易貪食、飲食不節,脾胃更加容易受到損傷,所以便有了“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的老話流傳至今。
‘三分饑’,其實就是要避免小兒積食,中醫也稱之為‘積滯’,即在孩子脾胃尚未發育完善的階段,未充分消化的穢物積聚、堵塞在腸道。”劉英蓮解釋,積食的原因通常有兩個。其一,小孩胃口很好,不知饑飽,暴飲暴食。或偏食嗜食,飲食結構不均衡,偏好魚肉、肥膩、甜食、零食,超過了脾胃運化功能而致乳食積滯。其二,小孩稟賦不足、平素脾胃虛弱,或病后失調、脾胃受損,而家長又急于進補調理、喂養不當,再次損傷脾胃而不能運化乳食所致積食。
作為小兒生病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兒童積食除了會引起腹脹、腹痛、食欲下降等不適癥狀外,還有可能導致患兒出現睡眠不踏實、磨牙、口臭、手心腳心發熱、皮膚發黃及精神萎靡等癥狀。
把“吃的本能”還給孩子餓一餓不用怕
“饑餓”與“進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可原本與生俱來的“吃”的能力,如今卻生生地被父母的“愛”淹沒了。“家長應該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明確吃飯是他自己的事,偶爾有食欲不好的時候,不要太過在意。”劉英蓮提醒,對于食欲不好的孩子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但是間隔時間不能少于2小時。約定好下一餐時間,不到時間,餓了也要挺著,不要以為食物隨時可以獲得,讓孩子充分體驗饑餓,學會珍惜就餐的時間,戒除垃圾零食。
一兩次饑餓,“餓”不壞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卻可能毀掉一生的健康。可如果孩子已經吃得很少,說明脾胃已傷,那么在脾胃功能調理好之前,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就是減輕孩子吃飯的壓力。劉英蓮強調,別讓孩子把吃飯當負擔,甚至厭惡吃飯,此時家長應先把孩子的脾胃調理好,等食欲好轉后再慢慢引導均衡膳食的習慣。
掌握合理的喂養方法,以定時、定量、定質為原則。劉英蓮建議,家長可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給予多品種、有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糾正挑食、偏食、饑飽不均、過度食用冷凍堅硬或肥甘厚味食物、正餐前吃過多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鼓勵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對于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孩子可經常給予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 相關文章 ◇
《大河健康報》 好大夫在線 大眾點評網 《中國中醫藥報》 新疆中醫醫院 四川新聞網 《重慶晨報》 人民網 《當代健康報》 《鄭州日報》 金羊網 《浙中新報》 《南方日報》 《遼沈晚報》 《大河健康報》 《生命時報》 大眾網 烏海市衛計委 大眾網 《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