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捏脊治病健體
《現代護理報》
2006年8月10日
文章出處:http://xdhlb.hebnews.cn/20060314/ca643263.htm
醫學指導:河北省中醫院兒科主任醫師、教授 耿少怡
生活中常有不少小兒因體質虛弱,抵抗力低,經常感冒發燒,咳嗽,反復發作,成為醫院里的常客,甚至要經過輸液、打針、吃藥等一系列的治療才可痊愈。但由于小兒年齡小愛哭鬧,無論是給其吃藥還是打針、輸液都很麻煩,不但小兒痛苦,家長更是心疼著急。記者日前采訪了河北省中醫院兒科耿少怡主任醫師,她為大家介紹了一種中醫小兒治病健體法——捏脊療法。
“捏脊療法”又稱“捏積療法”,是中醫小兒推拿術的一種,就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來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于治療小兒消化系統的病癥,例如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等。
那么,捏脊為什么能治病健體呢?耿大夫說,這是因為在人的脊柱正中有一條重要的經脈——督脈通過,在捏脊時,可以疏暢督脈,而且通過督脈影響其他陽經,可以使經脈疏利,氣血流暢,使身體機能得到改善。另外,在捏脊時,不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脈,而且捏拿了脊柱兩旁的膀胱經,而膀胱經上分布著各個臟腑的俞穴,所以有助于改善各個臟腑的功能。因而無病可以健體,有病可以治病。
捏脊,常常用于治療小兒的慢性營養不良癥。小兒的慢性營養不良癥常常表現為患兒大便稀,不想吃東西,精神差,愛出汗,愛哭鬧,身體逐漸消瘦。捏脊療法通過調節小兒的脾胃,從而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用來治療本病,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捏脊,還有健身防病的功效,特別是對于身體較弱的兒童,通過捏脊,可以改善食欲,調理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抵抗力,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耿大夫介紹說,捏脊時,要讓小兒俯臥在床上,脫去上衣、露出背部,應該盡量讓小兒臥平臥正。操作者兩手半握拳,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力夾住肌肉提起,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做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在尾骨端下,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在后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可,連續三遍,然后,捏兩下提一下,連續六遍,共九遍,之后從命門穴(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向腎腧(shù)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邊的1.5寸處)推20遍。每天一次,連續6天為一療程,休息1天,再做第二療程,可做三療程。另外,在操作時,室內的溫度應保持溫暖,捏完后應及時給患兒穿上衣服,防止感冒。
耿大夫提醒大家,捏脊一般在洗澡后進行,注意給小兒保暖,不要受涼,手法輕柔,輕重要適中。孩子情緒不穩時不要強迫他(她)配合捏脊。捏脊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后需休息2小時再進行。體質較差的孩子捏脊時間不要過長,每次以3~5分鐘為宜。當孩子脊柱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腫、皮膚病時,不可捏脊。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療法。
專家簡介:耿少怡 兒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出處:http://www.hbszyy.cn/Article/zjjs/ek/200610/512.html
1984年畢業于河北中醫學院,現任河北省中醫學會兒科分會秘書,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學研究會理事。
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兒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精通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突出中醫辨證施治,注重兒童保健。主治:小兒發熱、咳喘、腹痛、腹瀉、厭食癥、易感癥、腎病等。
小兒腹瀉病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見于4個月到2歲的小兒,由于添加輔食不當或外感病邪引起。近幾年來對該病深入研究,以中醫治療為主,配合外治療法,取得了滿意療效。
◇ 相關文章 ◇
《南方都市報》 《南京晨報》 《光明日報》 《北京晨報》 高明區衛計局 《大眾衛生報》 《南方日報》 奉節網 《信息時報》 《羊城晚報》 《昆明日報》 《南方都市報》 樂清市中醫院 《南京晨報》 《中國青年報》 河北省中醫院 福田區中醫院 《自由時報》 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