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捏出”健康來
《羊城晚報》
2007年7月13日
文章出處:http://www.ycwb.com/ycwb/2007-07/13/content_1548435.htm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 主任中醫師 陳鳳媚
“陳主任,我的兒子3個多月的時候得過一次急性腹瀉,之后就開始反復腹瀉,到現在已經4個月了,可是腹瀉還是反反復復,怎么辦呢!”小可媽說。
我抬起頭看看這個小家伙,面色萎黃,7個多月的小孩卻像是5個月齡的一般大。
“他吃完奶后就經常腹瀉,時輕時重,拉稀爛的大便,胃口差。”小可媽媽又馬上補充。
“手”,指紋淡,“張開嘴巴‘啊’”,舌淡苔白,“他脾胃虛弱,捏脊治療吧,再開三副中藥配合配合。”
“捏脊?什么叫捏脊?剛才導診姑娘介紹我來看中醫,說孩子病了這么長時間,應該讓中醫調理一下,不是吃中藥就可以了嗎?”
“捏脊是一種推拿手法,有疏通經絡、調理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腑臟功能以及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等作用,尤其能健脾胃。沒有副作用,見效也挺快的。不過你這段時間有空嗎?要隔天就帶他來捏一次的,要堅持六次一個療程,才能看見療效的。”
“把寶寶放平,讓他俯臥。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單捏不提。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你仔細看著我的手法: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重復3--5遍后,再按揉腎腧(shù)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為一個療程。力度以小朋友適宜為準,皮膚微紅即可。”
我一邊幫小可捏脊,一邊仔細教小可媽媽關于捏脊的手法。還有另外一種手法,療效基本相同,只是因不同的習慣而選用。就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
一個療程結束,小可的腹瀉癥狀已有了明顯的好轉。我建議應再幫小可捏一個療程,并叮囑她回家后可幫小可每天捏脊一次。
點評:
嬰幼兒腹瀉是由感染、飲食不當、受涼、腸道功能發育未完善等諸多原因引起的兒科常見疾病。一般而言,腹瀉超過2個月以上就叫慢性腹瀉,小可就屬于這種情況。由于腹瀉長時間不愈,就常會伴有消化吸收障礙、營養不良、反復感染和生長發育落后等情況,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因此,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對于腹瀉的治療,西醫用抗生素消炎,輔助消化及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措施。而中醫則多用辨證論治,在治療上以扶正祛邪為主,捏脊療法正是這樣的一種方法。捏脊療法是我國醫學界中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治療手法,原稱“捏脊骨皮”,以調整督脈與太陽脈之氣機,達到陰陽相配,扶正祛邪之目的。顧名思義,捏脊療法就是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通過推、捏、捻、放、提、揉、按等手法,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直接作用于人背部督脈和膀胱經,以此來治療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便秘、哮喘等癥的治療方法。
手法中運用順時針方向按揉雙脾腧、胃腧穴,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于消化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又可通調水道,調節小腸功能,借疼止痛、理氣止瀉。用捏脊療法治療慢性腹瀉,可避免應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調之弊,克服嬰幼兒拒服或服藥后嘔吐等不適。
注意事項
捏脊療法易學易懂易操作,非常適用于寶寶的保健,經專人教導后,在家里也可以操作。但是需注意:
1、捏療法一般在空腹時進行,飯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時后再進行。
2、施術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手法宜輕柔。
3、小兒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
4、體質較差的小兒每日次數不宜過多,時間也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5、脊柱部皮膚破損,或患有癤(jié)腫、皮膚病的小兒,不可使用本療法。伴有高熱、心臟病或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專家簡介:陳鳳媚 主任醫師
1986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在20余年的工作中一直從事中醫的婦兒臨床工作。擔任兒科,新生兒科、內科的中醫會診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專業專長:擅長以中藥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呼吸道疾病(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咳喘、肺炎支原體感染等),用中醫傳統療法(如捏脊、針四逢、穴位貼敷等)治療厭食、消化不良、消瘦、睡眠障礙等兒科疾病。
◇ 相關文章 ◇
《南方都市報》 《南京晨報》 《光明日報》 《北京晨報》 高明區衛計局 《大眾衛生報》 《南方日報》 奉節網 《信息時報》 《羊城晚報》 《昆明日報》 《南方都市報》 樂清市中醫院 《南京晨報》 《中國青年報》 河北省中醫院 福田區中醫院 《自由時報》 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