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8/14/content_1065167.htm
醫學指導: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 黃永蘭
廣州醫學院三附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張瑩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吳婕翎
張瑩 吳婕翎
●兒童性早熟有增多趨勢,肥胖、成人影視作品、食物等都可能是誘因
●性早熟一般不影響智力,但卻會使孩子個頭矮小,并造成心理障礙
●6歲以上最好每年查一次骨齡,盡量少吃可能含有激素的食物
暑期醫院內分泌門診的性早熟患兒增多!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近期內分泌代謝科每天都有性早熟患兒來就診。四五歲女童就來月經或出現乳房發育,在十年前還罕見,但如今已經并非新鮮事。
記者連日來采訪廣東省、廣州市醫院兒科專家,得知近年來由于環境和飲食方式的變化,兒童性早熟的病例有增加趨勢。
兒童性早熟病因在哪里?對孩子身體健康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影響到智力發育?怎么才能及早發現和避免?……針對上述相關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多名兒科專家,請他們從不同角度為家長詳細解讀、支招。
現象:暑期性早熟患兒增多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黃永蘭說,近年來到該科就診的性早熟患兒有增多趨勢,這個暑假該科的就診病人形成一個“小高峰”,近期幾乎每天都有新增病例。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7歲的女孩,乳房已經發育得和成人一樣了。”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瑩說,這名女孩身高已有1.4米多,很胖,陰道還出現了分泌物。據了解,這名女孩一出生就很胖,愛吃肉,特別喜歡喝飲料,很少喝水,飲料當水喝。
張瑩分析,讓孩子把飲料當水喝顯然是不對的,畢竟飲料中含有多種化學添加劑,不如白開水天然健康。而且現在一些飲料中添加了蜂蜜,蜂蜜本身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兒童不宜大量飲用。
黃永蘭強調,引起性早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環境因素、飲食和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是誘因。“很難斷定性早熟和哪一種特定的食物直接相關。因此,我們一般建議家長全面地改善孩子的飲食習慣。”
癥狀:女孩四歲來月經 男孩五歲長喉結
黃永蘭介紹,到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看病的性早熟兒童的病情輕重不一。有些只是單純的第二性征發育,有些還伴有肥胖等內分泌疾病。在癥狀表現上,有的女孩早至三四歲就來月經,有的男童四五歲就開始長喉結。
張瑩擔憂地說,以前在門診中發現女童乳房發育、月經來潮是很罕見的,但近幾年這已不是新鮮事。
專家介紹,性早熟是指在血液循環中,由于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作用,兒童在正常年齡之前就出現了第二性征的發育。即女孩8歲前出現乳房增大,9歲前陰毛腋毛長出,10歲前月經來潮和陰蒂增大;男孩在10歲以前出現睪丸突然增大,陰莖突增,喉結突出,聲音低沉,腋毛生長,汗腺和皮脂腺增大,并可能出現第一次射精現象。
相對來說,性早熟患兒中女孩的發病率要高于男孩。張瑩說,這可能與女孩對外源性激素更為敏感有關。一般來說,性早熟的發病高峰是六七歲。
專家解讀:
原因:多數受外源性激素影響
到底孩子為何會出現性早熟呢?
張瑩表示,兒童性早熟有真假之分。人體“掌管”青春發育的調節系統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如果它提前啟動了,人體就出現性腺發育和第二性特征,這是真性的性早熟。一般來說,真性的性早熟是由內分泌疾病引起,在兒童性早熟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假性的性早熟并沒有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啟動和性腺發育,只是第二性征的出現,原因大多數是接觸了外源性激素產生反應。“兒童的性早熟絕大部分是假性的,估計占有90%以上。”
而哪些情況可能導致兒童接觸了外源性激素呢?張瑩分析可能存在的情況有:
經常進食用避孕藥或激素飼養的食物,例如用激素喂養的雞鴨等家禽、鱔魚或蝦。張瑩提醒,這些雞鴨或鱔魚的頭部和頸部含激素最多,盡量少吃。
有些食物雖然是純天然的,種植過程中沒有加入激素,但本身所含雌激素比較高,兒童多吃也增加了性早熟的可能性。這些食物有蜂王漿、花粉、人參等,只適宜體弱成人進補,小兒盡量少吃。
現在不少蔬菜水果是反季節上市的,在種植過程中很可能加入激素類物質進行催熟,進食這些食物也可能加劇兒童性早熟。
不少成人的化妝品里可能含有激素,如果給小孩用了也會增加性早熟的機會。同時,父母用的避孕藥如果保管不妥善,被小孩誤服了也會在短期內引起性早熟的癥狀。
此外,現在電視、電影、網絡上不乏少兒不宜的成人內容,兒童過多接觸了會造成心理因素上的性刺激,也可能誘發性早熟。
危害:性早熟影響身高無傷智力
據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主任吳婕翎副主任醫師介紹,孩子的性早熟也可以分為“部分性早熟”和“完全性早熟”,前者可出現乳房增大或者長陰毛等部分第二性特征,對最終身高影響不大;但后者則是骨骼成熟過快、骨骺提前閉合以及內外生殖器都提前成熟,最終的結果是孩子長不高,女孩子常不足150厘米 ,男孩不足160厘米 ,明顯比正常人矮小。
而對于女孩子來說,性發育提前來臨,例如過早來月經等,意味著性腺功能也會過早衰退,絕經年齡會提前到來,會比同齡人衰老得更快。
“除了個子矮小,性早熟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吳婕翎解釋道,性早熟的孩子在發病初期激素水平快速增長,雖然暫時比同齡兒童長得快、長得高,但心理并不成熟,他們可能因自己的體形或第二性特征比周圍小伙伴過早出現而產生不安甚至是恐懼和自卑的。
很多家長心存疑慮;孩子早熟會不會影響智力發育?吳婕翎認為這大要不必擔心,這類孩子只是長不高,但仍可以健康成長。
治療:切斷外源性激素刺激
如果發現孩子有性早熟的征兆,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盡早帶孩子到醫院確診。張瑩說,醫院會對懷疑有性早熟的患兒檢查骨齡、性腺功能和激素水平,確定孩子性早熟的病因,根據不同的病因及類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于疾病原因引起的真性的性早熟,當務之急是把疾病治好。如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應立即用藥物抑制性發育,延緩骨骺的閉合;如果是腫瘤所致,則應該馬上除腫瘤。
對于外源性雌激素攝入過多引起的假性的性早熟,一般來說無需采用藥物,關鍵是讓孩子遠離外源性雌激素。等于是把外來的刺激源切斷,讓孩子的激素水平逐漸恢復正常,第二性特征也可隨之逐漸消退。家長應該改變孩子飲食習慣,盡量少碰可能含有激素的食物。但張瑩也提醒,孩子的性早熟癥狀是受外源性激素影響逐步累積的結果,而且這些外源性激素也很難確定來自哪些特定的食物,所以即便是控制了飲食,性早熟癥狀的改善也是個逐步的過程,不應急于求成。
“其實,我們日常接觸的食物中哪些可能含有激素?身為醫務人員我們也不確定,更不要說普通市民。”張瑩無奈地說,兒童性早熟不僅是醫學上該引起重視的疾病,更是全社會應關注的問題。
專家提醒:孩子性早熟有跡可循
孩子是否早熟,到底有何“蛛絲馬跡”可循?吳婕翎提醒,家長平時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孩子進行仔細觀察:
1、月經早“報到”:現在女孩子月經初潮一般是在11歲、12歲左右,但若在8歲、9歲之前月經就提早出現,即可判斷為早熟。
2、乳房早“現形”:吳婕翎提醒說,這要跟孩子的肥胖細加區別,有些胖孩子胸前本來就肉乎乎、松垮垮的,家長有誤認為是乳房早發育,其實只要胸口沒摸到硬結都不算。
3、睪丸早發育:吳婕翎指出,一般11歲之前的男孩子睪丸的大小跟鵪鶉蛋差不多,如果大似鴿子蛋或小雞蛋,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
4、身高太突出:如果孩子的個頭在同齡的小朋友中特別突出,甚至要比同齡孩子平均高出半個頭到一個頭的,家長可別以為是發育得好太過自豪。因為這也可能是孩子性發育提前的一個征象,最好及早帶孩子到醫院篩查骨齡。
5、生長高峰提前到:女孩子在9歲之前、男孩子在11歲之前如果突然出現“瘋長”的跡象,比如:半年到一年內身高增速比往常每年的平均增速高出許多,這表示孩子的生長高峰提前到來,也是早熟的表現之一。
專家支招:
“如果出現性早熟,需要進行治療干預的話,一般都要兩年以上才能起效,不但花費大、對孩子的身體有傷害,而且效果還不一定理想。”吳婕翎認為,其實日常生活中,家長除了多留意孩子身上是否出現上述的“蛛絲馬跡”之外,還可以通過帶孩子到醫院定期查骨齡、監測身高增速以及飲食調理來及早發現和避免性早熟。
1、定期查骨齡
孩子骨齡是臨床主要的篩查標準。一般通過拍片照孩子的左手,觀察跟實際年齡的差異有多大,如果查出來的骨齡比實際年齡早兩歲以上性早熟的可能性就很大。
吳婕翎建議,在孩子3歲左右先查一次骨齡,以明確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是超前還是滯后;而3~6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相對穩定期,無明顯常可以不查,但6歲以上最好每年查一次,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有提前發育的苗頭,則應半年查一次,再據此進行治療和飲食調理等多種干預。
2、監測身高增速
“身高比同齡的孩子平均高出10厘米以上的要特別注意,千萬別以為是發育得好,說不定已經出現早熟傾向。”吳婕翎指出,有些孩子雖也只是正常飲食,但從小都比同齡人高,家長要特別留意,如果查出其骨齡已大過年齡,若不及時干預的話,孩子長個子的空間可能就有限了。除了篩查標準骨齡,幫助判斷是否性早熟的金標準還有“性激素激發試驗”,以此查明孩子的生長素水平是否出現異常。
3、少吃含激素食物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從生活的大環境到飼養的小環境,污染都在增大,食物中是否含有激素難以判別。吳婕翎建議,多吃海產品,特別是自深海的冰鮮魚一般都離污染源較遠。另外,牛、羊、豬等家禽,目前還暫時未發現添加含激素飼料,吃起來相對安全。但她提醒,像魚子、膏蟹、豆漿這類食物,本身不受污染都相對富含動植物激素,千萬別讓孩子多吃。
“各種補品也是誘發孩子性早熟的元兇。” 吳婕翎分析,性早熟是“陰虛陽亢”的一種表現,而補品多數能助陽氣,孩子攝入后更容易使陽失調,出現或加劇“陰虛陽亢”的癥狀,因此建議家長莫隨便給孩子進補。
專家簡介:吳婕翎 副主任醫師
畢業于廣州醫學院臨床醫療系。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及副主任醫師。曾于2003年到上海復旦大學兒科醫院進修內分泌學。
專業專長:小兒內分泌(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矮小等),新生兒急救,新生兒疾病,兒科急救。
專家簡介:張瑩 副主任醫師、內分泌代謝病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出處:http://www.gy3y.com/cn/byzjjs_x.aspx?id=951&cid=10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訪問學者,畢業于中山大學。主持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衛生局計劃項目多項,在國際內分泌學SCI期刊及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獲全國內分泌學會優秀論文獎。
擅長:內分泌系統疾病診治,包括糖尿病及其急性、慢性并發癥、甲狀腺疾病、繼發性高血壓、腎上腺疾病、垂體疾病、生長發育異常、骨質疏松、高脂血癥等疾病診治,尤對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方面有較深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