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大夫太少 孩子病了找誰
《山西日報》
2010年10月21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epaper.daynews.com.cn/shtml/sxrb/20101021/5449521.shtml
受訪專家:山西省兒童醫院宣傳部長 董其光、血液科主任 郝國平;山西省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 韓學斌
風險高,工作量大,收入低,兒科正面臨醫護人員緊缺困境。專家呼吁政策應對兒科專業多傾斜,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的同時,保障兒科專業持續發展
專科醫院人滿為患 綜合醫院門可羅雀
9月18日一大早,當記者走進省兒童醫院時,門診大廳人頭攢動。
“孩子咳嗽,帶來看看。”可能是擔心趕不上看病,幾名母親都不愿多回答記者的詢問,有的去掛號,有的徑直走進科室。而此時,門診大廳掛號、收費和取藥的窗口前已排起長隊,輸液室里擠滿了輸液的孩子,廳外房檐下坐著不少人等待叫號。這天是周六,但在這里看不出休息日的跡象。一位正在排隊掛號的家長說:“現在都是一個孩子,人再多也得來看病啊!”給孩子排號看病的人中,最難的是從外地趕來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當地醫院解決不了的疑難病,需要掛專家號,但有的家長來了好幾天還沒掛上。
“看病真難,掛號、看病、交費、驗血、拍片、拿藥、輸液,哪里不用排隊?自建院起,省兒童醫院一直實行24小時不間斷診療,沒有節假日,一天三班倒,從一樓到三樓,單是內科診室每天都超過40個,日均接診上千人次,平均5分鐘完成一個病兒的問診、檢查、記錄、開藥、醫囑全部程序。在這里,醫生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是家常便飯。最忙的時候,除醫院增加診室外,很多病房醫生也會補充到門診一線,醫院所有人員全部取消休假。近年,從毒奶粉事件、手足口病到甲流,門診更是高峰不斷,天天都像打仗!該院去年門診量達60多萬人次,日門診量突破3000人次。”省兒童醫院宣傳部長董其光介紹說。
與省兒童醫院一路之隔的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兒科門診并不擁擠,患兒隨來隨看。據介紹,這里兒科的門診量每月僅有300人次,除非急診或一些常見病,家長寧愿多走幾步路到專科醫院看病。
記者另外了解到,綜合醫院有的根本就沒設兒科病房,即使有過,現在也大多撤銷,保留兒科病房的綜合醫院,其門診量和住院率也不高。
兒科不賺錢,還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在一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兒科工作的邱大夫說:“這幾年不少同學、同事,稍微有點能耐的都離開了兒科,有的轉行干行政,有的考研換專業,還有的搞藥品銷售。原因說白了,不掙錢。成人科室檢查項目動輒上CT、核磁,治療起來常常用支架、起搏器、人工關節等高值耗材,動輒上千元。兒科有什么?霧化吸入、微量元素檢測、大輸液,這些就算收費的‘排頭兵’了,充其量一項不過百八十塊錢,跟成人科室比,是名副其實的‘小兒科’。”
省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韓學斌說:“兒科是大門診,小病房,主要病人都集中在門診上,檢查手段簡單,兒科普通生化檢查只占門診量的10%,拍胸片數量占3%左右。‘醫院只能保本經營。’成人得病用藥,一天一支兩支,兒童用藥量只用幾分之一支,所以按醫療收入考核,兒科收入通常比成人科室差。”
有關醫務人員介紹說,醫院經營要自負盈虧,兒科不僅沒有利益可圖,還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了生存,減少運營成本,綜合醫院必然要減少兒科病床、醫生配置。“兒科患者病情變化快,又常常不能自主表達,看病時也不配合,因此看病往往要花去比成人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兒科病房的人員數量配置也高于成人病房,但兒科各種服務價格并沒有提高。將兒科病房變成成人病房,可以獲得多倍利潤。”
這也是很多綜合性醫院目前面臨的選擇:由于缺乏藥品、檢查等方面收費的支撐,兒科病房收入差強人意,而維持運轉所需的人力、日常消毒、水電等開支又很難進一步壓縮,于是不少醫院減少兒科床位,增加更具贏利能力的成人科室床位。病房萎縮,專業人才流失,專業優勢難以形成,就更沒有患者登門,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干脆關掉病房,最多保留一個兒科門急診。
風險高,強度大,收入低,兒科成了“第三世界”
兒科是“啞醫”,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難受,講不出來,需要醫生憑借臨床經驗判斷。比如,孩子患了肺炎,很容易轉化成有生命危險的心衰。兒童患病的這些特點,造成了兒科醫生工作量大、壓力大的局面。
劉佳目前在一家保險公司負責健康風險評估,之前她是山醫大第一醫院住院醫生。“剛進醫院時,我們都在各個科室輪崗,一圈下來,兒科是最辛苦的地方。”以靜脈注射為例,成人科室每次注射只需一名護士就能完成,而在兒科,至少要兩名,難度遠高于成人,沒兩年的功底根本上不了手。兒科醫生值夜班的頻率也遠高于其他科室。
在采訪中,很多兒科醫生反映,雖然很喜歡孩子,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是巨大的工作壓力、微薄的工資收入使他們感到很不平衡。
省兒童醫院血液科主任郝國平稱,兒科醫生的工資在整個醫院人員的收入中處于下等。兒科醫生、護士醫療風險高,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由于綜合醫院兒科分科不可能過細,因此要求醫護人員知識面很廣,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壓力很大,但其收入很難達到醫院平均水平,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很多兒科學專業的醫學生,分到綜合醫院兒科后,總是想方設法要離開這個“醫院不待見,家長不理解,自己想不通”的地方。
二級醫院兒科萎縮,無法滿足需求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沒有專科特色吸引更多患兒登門,二級醫院無法和大醫院、三級醫院爭奪市場,只好轉向與社區醫院“分羹”。
大部分二級醫院并未專門設立兒科,兒科被劃入內科,每天就診量超不過10人。太原市迎澤區醫院分診護士告訴記者,“他們只能看兒童發燒、感冒、拉肚子一類的常見病,專業性非常強的外科、外傷等就得去大醫院。”
談到二級醫院兒科運行的難處,該院負責人表示,主要是缺專業人才。雖然醫院兒科診區空間很大,但在編的醫生太少,他們不僅要承擔門診、急診等工作,還要負責產科新生兒疾病診療工作。同樣是住院病人,兒童用藥少、檢查少,醫護人員承擔的醫療風險相對較大,創造的效益可能不如其他科室,沒有財政資金的投入支持,醫院自然沒有動力。
在采訪中,一家婦幼保健醫院的院長坦言,醫院如果建立兒科病床,要把其他科室騰出來,對其他科室不利。“現在的兒科門診就不賺錢,特意騰出兒童病床不僅不賺錢,還會賠錢。”
解決兒童看病難,出路在哪里?
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兒童醫院數量及其床位數呈顯著上升趨勢,1995年分別為35所和9407張,2005年發展到58所和14353張;而與此同時,綜合醫院兒科床位總數從1995年的5萬余張下降到2005年的4.2萬張。兒科發展冷熱不均。
郝國平坦陳:“目前情況下,醫院兒科要走出低谷確實很難。”當然也并非完全束手無策。她認為:“首要的是穩定兒科醫護人員隊伍,這是每家綜合醫院應該堅守的底線。兒科盡管創收不多,但作為寶寶的健康守護者,應當得到更多的尊重。現在,衛生部提倡不以經濟指標衡量科室并作為獎金核算指標,醫院管理者更應重視兒科的發展,制定合理分配機制,使兒科專業能夠健康發展。”
兒科并不是成人科室的縮版,兒科的特殊性決定其發展必然要走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韓學斌認為,兒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綜合醫院沒有問題。綜合醫院兒科有綜合醫院的優勢,相關的成人科室以及更全面和高水平的檢查手段可以給兒科很好的技術支持。三甲綜合醫院也是兒童患者的一個選擇。同時,應該對百姓進行醫療資源分布知識宣傳,使其能夠更準確合理地選擇就診醫院,減少就診過程中不必要的周折,緩解目前看病難的狀態。
◇ 相關文章 ◇
人民網 《新京報》 《中國醫藥報》 《健康時報》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新華網 《武漢晨報》 《溫州晚報》 《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