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治療小兒厭食82例
《江蘇中醫》
2000年第8期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 陳金鳳
關鍵詞:小兒厭食、脾運失健型、脾胃氣虛型、胃陰不足型、小兒推拿
小兒厭食為兒科臨床常見病癥,在城市兒童中發病率較高,以1--6歲小兒為多。筆者于1991年10月—1998年10月,運用小兒推拿手法治療小兒厭食82例。經與采用中成藥治療的40例進行對照比較,療效滿意。現小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22例患兒均來自門診。治療組82例中,男38例,女44例;年齡最小9個月,最大7.5歲。其中1歲以下11例,1—3歲34例,4—5歲24例,5歲以上13例。病程最短2個半月,最長2年以上。對照組4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齡最小9個月,最大7歲。其中1歲以下5例,1—3歲18例,4—5歲11例,5歲以上6例。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年。
兩組年齡、病程相似,均排除因其它疾病而出現的食欲不振者。
1.2 診斷標準
1)以厭食為主癥,無主動進食欲望,食量較同齡健康兒童明顯減少。
2)厭食病程在2個月以上。
3)排除肝炎、慢性腸炎、菌痢、結核等其它慢性疾病。
1.3 分型
1)脾運失健型:厭惡進食,食不甜味。常伴噯氣泛惡、胸悶脘(wǎn)痞(pǐ)、大便不調;苔白膩或微黃、指紋紫滯、脈有力。
2)脾胃氣虛型:不思進食,形體偏瘦,常伴面色少華,精神不振,食少便多,或夾未消化物;舌淡、苔薄白、指紋淡紅、脈無力。
3)胃陰不足型:不喜進食,口干多飲;常伴面色萎黃、皮膚失潤;大便偏干或干結。舌偏紅少津、苔少或花剝。部分患兒煩鬧少寐,手足心熱,指紋紅,脈細。
2、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1)常規手法:補脾經100--300次,揉中脘100--200次,摩腹5分鐘,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50--100次。
2)對癥手法
對脾運失健型,加:揉板門100—300次,運內八卦100—300次;
對脾胃氣虛型,加:揉外勞100—300次,推三關100—300次;
對胃陰不足型,加:清肝經100—200次,補腎經100—300次。
本法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2 對照組
口服中成藥健兒口服液。用量:1歲以下每日3次,每次5毫升;1—3歲每日3次,每次8毫升;5歲以上每日3次,每次10毫升。連服2周后統計療效。
3、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1)痊愈:食欲恢復正常,面色轉紅潤,睡眠安寧,大便正常,體重增加。
2)顯效:食欲明顯增進,偶有挑食現象。
3)有效:食欲有所增加,其它癥狀減輕,時有大便不調。
4)無效:經治2個療程,食欲無增加,全身癥狀無改善。
3.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表(略)
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相比,有高度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
4、討論
厭食屬祖國醫學“惡食”、“不思食”等范疇。其發病原因多為飲食不節,喂養不當;或父母缺乏育兒保健知識,食物過于精細或過多給予肥甘厚味,損傷脾氣;也有因嬰兒期未按時添加輔食,斷奶后不能適應普通飲食;或因小兒時期生活無規律,不按時進食,挑食,脾胃損傷,脾運失健而造成。本病一般屬于脾胃輕癥,預后良好。但運化功能失健與脾氣虛弱、胃陰不足證可相互轉化。脾運失健者失于調治,久病轉虛日久也演變為疳癥。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厭食除上述因素外,與患兒體內缺乏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鋅、硒)有關,可參考實驗室測定結果進行判斷。
筆者根據小兒時期稚陰稚陽、為純陽之體,皮膚嬌嫩、感觸靈敏、易于接受經氣之功能的生理特點,和小兒脾常不足的理論,采用上法治療,對不同類型的厭食,選用不同的手法,通過手法作用于小兒的特定穴位,諸穴同用,共奏調理脾胃、消食和中、增進食欲之功效。
用現代醫學觀點分析,小兒推拿手法的刺激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從而改善食欲,達到治愈目的。對鋅等元素缺乏的患兒,應根據實驗室提供的數據,適當補充含相應微量元素的藥物和食物,以改善味蕾的敏感度,提高消化功能,使厭食癥得以消除。
專家簡介:陳金鳳 副主任醫師
南京市針灸學會第三屆理事,從事針灸科臨床工作近30年,擅長小兒針灸科常見病、多發病及部分疑難雜癥的診治。尤其對小兒遺尿頻、急慢性腹瀉、厭食等疾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篇。
◇ 相關文章 ◇
《南國都市報》 《南方都市報》 《大眾衛生報》 《南方都市報》 《健康時報》 《生命時報》 《大眾衛生報》 《北京科技報》 《中國中醫藥報》 《溫州晚報》 《北京科技報》 《楚天金報》 《大連日報》 《中國中醫藥報》 《楚天金報》(湖北) 《健康時報》 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 《家庭用藥》 《健康時報》 《溫州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