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晝夜溫差大 兒童哮喘多發
《南京晨報》
2017年9月4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www.njdaily.cn/2017/0904/1648481.shtml
醫學指導:江蘇省中醫院兒科主任 袁斌
初秋時節 兒童哮喘多發
初秋時節,在經歷了冷空氣和降水的洗禮,天氣顯得格外舒適涼爽。然而最近不少家長卻不免憂心忡忡,孩子患上了哮喘。江蘇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袁斌表示,由于晝夜溫差大,天氣忽冷忽熱,加之兒童體質較弱,不能適應劇烈變化的環境,最近兒科因哮喘接受治療的孩子多了兩三成。接下來的幾個月正是兒童哮喘的高發期,建議家長們提早做好應對措施。
哮喘小患者上周增兩三成
記者上周在江蘇省中醫院兒科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找專家看哮喘。袁主任稱,哮喘是一種嚴重急性發作有可能導致猝死的呼吸道疾病,對于體質敏感的兒童,感冒、冷空氣、環境中各種過敏原等刺激都會誘發哮喘。
哮喘發作一般有著預警信號:
1、反復咳嗽超過一個月,以晨起和夜間咳嗽為主,咳嗽常為刺激性干咳,痰不多。
2、運動、吸入冷空氣或進食冷飲后易出現刺激性干咳。
3、反復胸悶,感冒時或運動后加劇。
4、對某些氣味(如裝修氣味、廁所清潔劑、香水、定型摩絲等)過敏,出現噴嚏、咳嗽。
5、對海產品、某些熱帶水果、部分藥物過敏,或者在嬰兒期表現為對雞蛋、奶粉不耐受(往往表現為哭鬧、嘔吐、腹瀉、嚴重反復的濕疹、體重不增)。
6、有經常打噴嚏、流涕、鼻塞、鼻癢等過敏性鼻炎癥狀,常表現為聳鼻、揉鼻、挖鼻。
7、有明顯的濕疹史。
8、有家族性過敏史(需詢問三代內親屬有無過敏性疾病)。
9、外周血嗜酸細胞增高。
中醫治療兒童哮喘療效好
那么,得了哮喘該怎么進行正規治療呢?袁主任表示, 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歲前,持續性哮喘的肺功能損害往往始于學齡前期,早期干預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也越小。此外,還要重視對哮喘相關疾病的控制。如果能在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或者哮喘的早期階段(喘息),控制病情不要向下發展,就可以防止哮喘的發生。
西醫一般根據患兒處于急性發作期與緩解期的不同,分別對待。急性發作期主要采用抗炎、解痙及對癥處理。抗炎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吸入,解痙主要采用β2受體激動劑如特布他林;支氣管擴張劑如美普清。緩解期主要采用抗炎、抗過敏、增強免疫力。除了小劑量維持吸入糖皮質激素外,加入抗過敏藥物如:順爾寧;增強免疫藥物如:匹多莫德。此外,還可以通過相關變應原測試,進行脫敏治療。
而中醫在治療兒童哮喘方面有獨特優勢。發作期,江蘇省中醫院院內制劑--平哮合劑療效顯著;在緩解期通過中藥健脾補氣,增強小兒食欲,改善小兒體質,增強免疫力,減少哮喘的發作次數。
治療之外,防止小兒哮喘更重要
“對待小兒哮喘,除了做好治療之外,其實做好防護更加重要!”袁斌主任說。那么,家長如何做好哮喘患兒的防護呢?
1、調節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哮喘存在免疫平衡失調,治療哮喘,要調節免疫,使免疫功能達到平衡的狀態。脾氨肽口服凍干粉、匹多莫德等均屬免疫增強劑,臨床可選擇性應用。中醫中藥對改善小兒的免疫功能有明確的作用,常用的中藥有:太子參、黃芪、白術、茯苓等。
2、衣著適宜,避免感染
應根據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患兒衣著應盡量避免皮毛纖維制品,以免對皮毛過敏。
3、飲食調護
哮喘患兒要注重飲食調護,飲食要營養充足,清淡易消化。奶、蛋、魚蝦、花生、大豆等食物是常見的過敏原,熱帶水果、飲料、油炸食品常可引發哮喘加劇,故應限制食用。
4、家居環境
保持室內的清潔,勤曬被褥,而且常開窗戶通風。新居裝修后2~3個月入住為好,家具、地板不使用上光劑,盡量減少油漆、涂料使用。不宜在室內養貓、犬等小動物。盡可能除掉家中的塵螨,不用地毯。避免使用空氣清新劑、蚊香。
5、體育鍛煉
堅持體育鍛煉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強體質。哮喘患兒在緩解期可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如游泳、呼吸訓練、醫療步行等,可加強治療效果,特別鼓勵室外運動,經常接觸大自然,逐漸適應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降低哮喘復發的頻率。
6、減少食品添加劑的攝入
許多食品添加劑可誘發哮喘,如防腐劑焦亞硫酸鹽在胃內釋放出二氧化硫,從而誘發哮喘發作,因此,應盡量避免攝入過多的食品添加劑。
7、別讓孩子過早接觸抗生素
如果孩子在胎兒時期因母親服藥而接觸抗生素,或在出生后不久因生病接受過抗生素治療,那么他們在6歲時患哮喘的可能性比其他兒童高出50%。孩子過早接觸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腸道有益菌群被破壞,導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統,引發過敏反應,從而日后患哮喘的風險明顯增加。
◇ 相關文章 ◇
山東網絡臺 山東網絡臺 《大河健康報》 《新華報業網》 《大眾衛生報》 《保健時報》 《青年時報》 《大眾衛生報》 《保健時報》 《大河健康報》 《保健時報》 《生命時報》 《大眾衛生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健康報》 《中國中醫藥報》 《健康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