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不吐不快:當打針成為往事
《人民日報》
2011年1月6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49160/49227/13663844.html
輸液泛濫成災,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也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但愿我們的后代不要成為“輸液瓶里泡大的一代”
孩童時期,最害怕到醫院打針。記憶中,只有高燒不退才打針。當時,醫院里很少見到打點滴的,因為只有重病號才輸液。然而,到了今天,從城市到鄉村,從三甲醫院到村衛生室,濫輸液現象比比皆是。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醫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打針幾乎被輸液取代。據報道,我國一年的輸液量達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也就是說,中國人幾乎把輸液當成了“可樂”喝,一個“全民輸液”時代悄然到來。
輸液泛濫成災,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被浪費的醫療資源達20%—40%。而輸液的濫用,是醫療資源浪費的重要標志。醫學正被商業之手推動著,逐漸偏離了以人為本的軌道。
從醫院來說,濫輸液首先來自利益驅動。由于補償機制不合理,我國公立醫院長期存在“以藥養醫”現象,醫生的收入主要來自“賣藥”。同樣是治病,輸液和打針的工作量相當,但經濟效益差距懸殊。因此,輸液自然成為醫生的首選。目前,大輸液和抗生素是醫院用量最大的藥品。在輸液的利益鏈上,醫院、醫生和藥商是捆綁在一起的。如果讓病人少輸液,必然導致藥商利潤減少,醫院收入下降。這說明,不合理的醫院補償機制,是濫輸液的第一推手。
從患者來說,不懂醫學知識、盲目追求速效,是輸液泛濫的重要誘因。如果是在美國,醫生遇到感冒的孩子,只需要跟家長說一句:“多喝水,好好休息,發燒的話就吃點退燒藥。”但在中國,如果醫生這么說,很多家長都會很生氣:“花了這么長時間排隊,好不容易掛了個專家號,怎么什么藥都不給開,這算什么大夫啊?”有的家長甚至會因為孩子沒有輸液,和醫生大吵大鬧。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中國人藥物濫用的積弊何其深也!在很多情況下,按照疾病本身確實沒有必要輸液,但如果醫生不給輸,患者就會投訴。而醫院解決糾紛的方法往往是,先讓醫生給患者輸上液,再告誡醫生以后碰到類似的病人不要太較真,病人要輸就給輸。皆大歡喜,何樂不為?長此以往,醫生主動給病人輸液就成了習慣。
可見,導致輸液泛濫的因素很多,體制問題是根源,醫生誘導是主因,患者盲從是次因。因此,遏制不合理用藥,杜絕濫輸液,需要多管齊下。目前,在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的情況下,醫生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醫生擁有“處方權”,而一張處方就是一本“教科書”。患者的醫學知識,大多是從醫生那里學到的。所以,“處方權”不僅是權力,更是責任。醫生面對患者,就像家長面對孩子。如果孩子睡覺前非要吃糖,家長就必須給嗎?顯然,家長不能遷就孩子的任性,而應說服引導。患者是醫生教育出來的,好醫生教出好習慣,壞醫生教出壞習慣。因此,為了患者的長遠利益,醫生應守住合理用藥的底線,不該用的藥堅決不用,不該輸的液堅決不輸。也許,少數患者會一時難以接受,但多數患者是會理解和支持的。
醫學專家曾警告,如果放任抗生素濫用,人類將陷入無藥可用的境地。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正在逼近的現實。小小輸液瓶,關系著醫學的方向,也關系著民族的健康。但愿我們的后代,不要成為“輸液瓶里泡大的一代”!
◇ 相關文章 ◇
荊楚網 《淄博日報》 《大河健康報》 《今日觀察》 《健康時報》 《武漢科技報》 《東陽日報》 《城市信報》 《解放日報》 《河北青年報》 《解放日報》 小兒推拿網 《西安晚報》 《京華時報》 《杭州日報》 《齊魯晚報》 《法制晚報》(北京) 《廣州日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報》(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