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貼秋膘 小心“倒貼”
《新京報》
2006年8月17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lifestyle.thebeijingnews.com/0519/2006/08-17/018@090603.htm
前幾天立秋,很多家長忙著排隊去買肉,和孩子一起“貼秋膘”。但不少寶寶被“貼秋膘”貼出了毛病,厭食、腹瀉頻頻發生。醫生認為,一些家長只學到了貼秋膘的“標”,沒有學到“本”。其實,貼秋膘并不是簡單的“以肉補肉”的過程,而是一個關系到吃、喝、睡等方面的“綜合工程”,現在天氣仍然較熱,也就是“秋老虎”,寶寶的腸胃還沒有得到及時調理,盲目地多吃肉不但會加重寶寶的腸胃負擔,還會引起身體其他器官的“反抗”。
沒調理好腸胃就貼秋膘,有可能“白貼”。
■秋膘提問
一、兒子貼秋膘怎么貼瘦了
●大寶媽(銀行會計,兒子4歲):大寶身體弱,容易生病,我媽說要加強營養。所以從立秋開始就天天變著法子給他做肉吃,什么紅燒肉、白切肉、燉肉、紅燒魚,可吃了這幾天,他就不想吃了,這兩天還拉肚子,膘沒貼上,反倒瘦了一點,擔心死我了。
建議:很多家長都以為貼秋膘就是吃肉,其實這是不對的。寶寶的器官還沒發育完全,吃太多的肉類和“營養”會加重他們的腸胃負擔,容易引起腸胃的反應,反而起不到滋補的作用,等于“白吃”。所以不要一立秋就開始“補”,先調理好寶寶的腸胃更重要。
二、小胖妞還要不要貼
●夏夏媽(全職媽媽,女兒4歲半):女兒愛吃肉,尤其是肥肉,到了秋天全家開始“貼秋膘”,她就特高興,但她現在已是小胖妞了,老給她吃肉怕她更胖,不給她吃又擔心虧了身體,冬天容易生病。
建議:對于小胖妞來說,吃高脂肪、高熱量的東西是要控制的,肉類也要控制,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愛吃就由著他們吃。需要糾正的一點就是,貼秋膘不是光吃肉,還要注意配合起蔬菜、水果等,做到飲食均衡,這樣才能更好地補充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和營養,讓身體健康發育。
三、是不是一立秋就開始貼
●聰聰爸(家裝公司設計師,兒子5歲):兒子出生以后,丈母娘就說每年秋天開始都要“貼一貼”,孩子才能長得更好。但年年“貼”,兒子的身體也不太好,好像沒“貼”出什么效果。
建議專家:林練,英國利茲大學營養學碩士
建議:“貼秋膘”是我國某些地方的傳統,由于夏天天氣炎熱、食欲不振,人們的體重普遍會下降,到了秋天,就覺得要進補了。但對于現在的寶寶來說,貼秋膘與其說是一個進補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調理腸胃以便讓腸胃能更好吸收營養物質的過程。這位家長的寶寶可能是腸胃還沒有調理好,同時還要檢查一下,是不是還繼續給孩子吃冷飲和涼性瓜果等,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最好到醫院查一下是不是腸胃功能有毛病。
■專家支招:調理好腸胃再給寶寶貼秋膘
●李璞,著名育兒專家,北京新世紀國際兒童醫院資深兒童保健顧問
貼秋膘不是指吃肉滋補,而是對脾胃身體的綜合調理以適應秋天的氣候,讓脾胃的吸收功能恢復正常。
正確“貼秋膘”要注意以下幾點:
1)立秋過后不貪涼,不在空調房里“三光”(光腳、光腿、光屁股)
大人要學會體諒孩子,大人覺得熱的時候,孩子不一定會覺得熱,不要自己熱就開空調、開電扇,而不注意孩子。
2)飲食要均衡,西瓜要少吃
均衡的飲食包括肉、蛋、奶、魚、豆類等食品,能讓孩子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蔬菜也是不能少的,而且不同顏色的蔬菜最好都能顧及到,因為孩子新陳代謝旺盛,在不斷地生長,不同的蔬菜能充分補充不同的營養。另外,吃水果也要注意,立秋后,西瓜一定要少吃,特別是冰西瓜,最好不要讓孩子吃。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吃油炸食品,如油餅和薯條等,因為脂肪太多,用的什么油也不清楚,對寶寶肯定不好;給寶寶吃的食物不要太咸,6個月內可以不吃鹽,6個月以上的,每天吃1克左右的鹽就夠了。
3)多喝水,少喝飲料
因為飲料中有碳酸,容易引起肚脹,甜飲料也容易讓血糖升高,讓肚子覺得飽。最好是多喝水且喝夠水,少量多喝,不要牛飲。喝水的頻率以寶寶20-30分鐘一泡清色尿為佳。如果寶寶的尿液顏色偏黃,說明喝水不夠。如果沒有斷奶的寶寶,在這個時候最好也不要斷奶,因為斷奶后唾液少了,酶也少了,容易引起腹瀉。最好到10月份以后再斷。
4)吃飯不填鴨
寶寶覺得吃飽了、不大愿意再吃就可以了,不要總是強迫寶寶多吃幾口,因為寶寶的消化能力有限,消化不了只會變成負擔。此外,孩子的肌體發育不成熟,存不了多少東西,所以總是給孩子吃肉,并認為可以“為冬天積聚能量”的想法是錯誤的。
5)每天堅持戶外活動
一般來說,小寶寶可以在上午和下午各進行2次,每次5分鐘的戶外活動。大一點的寶寶,時間可以延長到20分鐘,最好選在上午9點前和下午6點后,這時陽光不猛烈,對寶寶的皮膚不會造成傷害。
◇ 相關文章 ◇
《大河健康報》 好大夫在線 大眾點評網 《中國中醫藥報》 新疆中醫醫院 四川新聞網 《南國都市報》 《重慶晨報》 人民網 《當代健康報》 《鄭州日報》 金羊網 《浙中新報》 《南方日報》 《遼沈晚報》 《大河健康報》 《生命時報》 大眾網 烏海市衛計委 大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