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比較多見,以7一24個月為高發年齡組,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必須積極防治。根據我國目前情況,提出以下防治方案:
一、預防
一) 廣泛宣傳母乳喂養的優越性與合理喂養的必要性,普及防治營養性貧血的知識。
二) 注意母親孕期和哺乳期的營養及合理膳食,防止鐵和其他營養素缺乏。
三) 飲食安排
1、提倡母乳喂養。
2、足月兒在第4個月后,低體重兒(包括早產兒和小樣兒)在第2個月后應加維生素C及含鐵較多的菜湯(綠色蔬菜)及水果汁。
3、4個月內小兒盡量不加半固體或固體食物,以免影響人乳中鐵吸收。
4、5~6個月后可在粥內、米糊內加蛋黃、魚泥、肝泥、肉末等含鐵較多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在兩次喂奶之間喂予,每日1~2次。在此基礎上,逐步增加綠色蔬菜泥、菜末、水果泥等。
5、4個月后根據小兒具體情況,酌情選用鐵強化食品。
6、養成小兒良好飲食習慣,合理搭配食物,盡量供給富有鐵質、維生素C的食品及動物性食物。
四) 每日攝入的鐵,包括在食物中所含的鐵,每公斤體重以1毫克為宜,每日總量不超過15毫克。
二、診斷
一) 主要實驗室指標
1、血紅蛋白低于110g/L(11g/dl)(6個月~7歲)。測定血紅蛋白方法:將左手無名指端常規消毒、壓緊指端,用刺血針穿皮,去掉第一滴血后,待血自然流出時按規定采取血樣。檢測所用試管必須無水干燥,每人1只。如用耳垂血,須先使耳垂溫暖后方可按上法取血樣。檢測要求:用氟化高鐵法,血樣用72型或721型分光光度計檢測,應定期核查井制備標準曲線。
2、作紅細胞汁數并作血涂片觀察紅細胞形態,注意有無小細胞低色性質。
3、有實驗室設備的單位,可另加測定血清鐵、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FEP) 及血清鐵蛋白(SF)以了解缺鐵情況。
4、貧血程度分類
1) 輕度:血紅蛋白90~110g/L(9~11g/dl)
2) 中度:血紅蛋白60~g/L(6~g/dl)
3) 重度:血紅蛋白30~g/L(3~g/dl)
4) 極重度:血紅蛋白(30g/L(3g/dl)
二) 輔助診斷
1、有明確缺鐵的病史
1)母親孕期或哺乳期有嚴重貧血;2)早產兒或雙胎兒;3)生長發育速度快(超過正常標準數值);4)營養中鐵攝入量不足;5)有慢性感染。
2、臨床表現
1)面色、眼結合膜、口唇及甲床蒼白;2)長期食欲不振;3)精神萎靡或易煩躁,注意力不易集中。
三)對各級兒童保健機構的不同要求
1、村、鄉一級:原則上按以上要求測定血紅蛋白。如條件不具備,可用沙利氏計測定血紅蛋白,但必須用統一標準管,并用氰化高鐵法作出矯正的標準曲線判定讀數。作紅細胞計數及血涂片染色觀察紅細胞形態。
2、縣一級:除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指標外,可用血清鐵和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作為缺鐵性貧血的指標。
四) 檢查對象
1、貧血監測:對每1個嬰兒,可結合小兒生長發育進行系統觀察,在7~12月及18~24月齡時,各查1次血紅蛋白,以便早期發現貧血、早期治療,對所發現的貧血患兒應及時采取措施,定期監測,觀察效果。
2、抽樣調查:為摸清本地區小兒貧血情況,可作抽樣調查,為防治工作提供基本依據。年齡分組:4月~,7月~,1歲~,2歲~,3歲~,4~7歲,最好每組不少于100人,可按人口及各地區不同情況抽查1個鄉或幾個鄉或地段,但一定要有代表性。
三、治療
一) 分級治療
1、輕度貧血:一般可在村一級治療。
2、輕度及中度貧血:在村一級治療無好轉者轉鄉衛生院治療。
3、重度及極重度貧血:一般在縣以上醫療單位治療。
二) 治療方法
1、血紅蛋白在90g/L (9g/dl)以上者先調整飲食,1月后復查血紅蛋白,無好轉再服鐵劑。
2、血紅蛋白在90g/L(9g/dl)以下者可用鐵劑治療。
三) 鐵劑治療
1、2.5%硫酸亞鐵合劑(每毫升含鐵5mg):4歲以下小兒:1毫升/千克(公斤)體重/日,分3次口服。
2、硫酸亞鐵片劑(每片0.3g,含鐵60mg):
1) 4歲以下小兒每次服半片,每日服兩次。
2) 4歲以上小兒每次服1片,每日服兩次。
3) 10%構椽酸鐵銨(3價鐵劑)1毫升/千克(公斤)體重/日,分3次口服。
四) 其他治療
1、維生素C每日300毫克,與鐵劑同服以促進鐵的吸收。
2、同時治療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瀉、腸寄生蟲等。
五) 療效觀察
1、每隔4周復查血紅蛋白1次,至110g/L(11g/dl)以上后再繼續治療8周。
2、治療后血紅蛋白增高10g/L (1g/dl),以上可繼續治療觀察,增高20g/L (2g/dl)以上可肯定為缺鐵性貧血。
3、如治療4周后血紅蛋白不增高,應將患兒轉上級醫療保健單位查明病因,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