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針”為何淡出
《溫州商報》
2010年8月20日
育兒教育與服務 小兒推拿領導品牌
文章出處:http://www.wenzhou.gov.cn/art/2010/8/20/art_6566_142371.html
如今的成年人回憶起“打針”這一碼事,十有八九是小時候齜牙咧嘴屁股被挨一針。但曾經盛行幾代人的“屁股針”,現在已經少見蹤跡,幾乎完全被吊針所取代。為何“屁股針”在短短幾年中逐漸消失?為何靜脈輸液(吊針)大行其道?記者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輸液室滿眼盡“吊針”
日前,記者走訪幾家醫院,在市二醫、市三醫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看到,不管患者是感冒發燒還是腹瀉不止,醫院一般都采取了靜脈注射的給藥方式。
“可能是冰西瓜吃壞了肚子,一天要上好幾趟衛生間,吃了很多藥也沒見效,如果再不打吊針,我想一定會脫水的。”昨天,在下呂浦一家診所里,一位正在輸液的先生說。坐在一旁的一位女士提起 “屁股針”,她笑著說,小時候發燒了都打 “屁股針”,“護士拿著注射器用酒精棉球消毒時,自己就開始齜牙咧嘴了,倘若遇到新手護士,屁股還要痛個半天,走起路來還一拐一拐的。”一名患者說,以前看病都是先打“屁股針”,掛鹽水就是病情比較嚴重的,但現在幾乎看不到打“屁股針”了。記者隨機采訪了多名患者,他們均表示好幾年沒打過“屁股針”了,也很少看到了。
在采訪中,記者沒有看到一名患者采用臀部肌肉注射(屁股針)的方式治療。
多種原因讓“屁股針”淡出
為什么“屁股針”在這幾年淡出人們的視線呢?
多家醫院注射室的醫生表示,目前,給病人注射退燒藥、維生素、鎮痛劑一般還是采用“屁股針”的。溫醫附屬兒童醫院一護士說,很多患者都認為,打“屁股針”要比吊針疼,而且要脫褲子,對一些女性來說,特別難以接受。
市三醫一位藥劑師認為,更大的因素是病菌的耐藥性增強了,致使耐藥菌群增多,很多患者對藥物敏感性降低,因此打“屁股針”的效果沒以前好了,打“屁股針”時藥物從肌肉進入血液需要時間,而輸液治療含藥量大,藥液直接由靜脈進入血液循環,人體吸收快,藥效發揮快。
據了解,“吊針”往往需要幾個小時左右,而“屁股針”只需要幾分鐘。患者如在工作日輸液,一般需要請假半天。打“屁股針”一針才花幾元到十幾元,但打吊針連藥物加注射費卻要幾十元甚至上百元,兩者費用相差挺大,不少患者認為“屁股針”逐漸淡出的真正原因是其利潤低。
“吊針”成藥品不良反應最大隱患
肌肉注射日漸冷落、靜脈輸液盛行,帶來了新的安全用藥問題。靜脈輸液已成為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最大隱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約80%的中青年人都愿意用打吊針這種方式來對付感冒,甚至不少人要求醫生打針以盡早解決問題。其實感冒病程一般在5天以上,無論是服藥還是打針都必須經過這個過程,打吊針并不會比服藥好得快,兩者效果相當。只有在病情需要時才會通過靜脈給藥方式給藥,但這種給藥方式的不良反應幾率會大大增高,如輸液反應、過敏反應等。
國家藥監局公布的2009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當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的劑型分布以注射劑為主,占59%,這也反映出靜脈輸液發生不良反應的頻率較高。去年,我市全年上報可疑藥品不良反應病例4871例,據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的反應。根據統計結果表明,去年上半年不良反應涉及藥品種類中,涉及抗微生物類藥(抗生素為主)達705例,所占比例為37.98%。
據了解,在國外輸液治療有嚴格控制,門診輸液率一般在10%以下,而我國的輸液率高達60%-70%。很多臨床醫生表示,市民不要過于迷信打吊針,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用藥原則:能口服用藥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
◇ 相關文章 ◇
《今日觀察》 《健康時報》 《解放日報》 《解放日報》 《半島都市報》 《西安晚報》 溫州網 《金陵晚報》 《廣州日報》 《濟南時報》 《京華時報》 《溫州晚報》 《廈門日報》 《大河健康報》 《大河報》(河南)
|